近日,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对于这个最近被频繁“点名”的猴痘,大家注意拉响预防警报!
一、“5点”认识猴痘
1、猴痘是什么?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2、传播途径有哪些?
动物传人: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本次猴痘疫情还发现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
3、猴痘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
猴痘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是6至13天,最长可达21天。临床表现可分成两个阶段:
侵入期:常有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酸痛、重度疲乏无力等症状。
皮疹期:从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最常见出现在面部、手掌和脚掌部位。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到小水疱、脓疱,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4、流行地区
既往猴痘主要流行于中非与西非地区。目前全球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猴痘病例,世界卫生组织研判后,于2023年5月11日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我国仍存在输入性病例的风险,需要提高警惕。
5、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人群病死率较高,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二、“4点”预防猴痘
1、避免接触 避免与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接触,接触后及时做好手部卫生。
2、煮熟煮透 食用动物血或肉时,需彻底煮熟煮透再食用。
3、做好防护 如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与疑似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共同使用生活用品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做好个人防护。
4、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三、“3点”注意事项
1、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学习相关预防知识。
2、近期已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近期已回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3、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