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以教育“软实力”筑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日期: 2023-04-04 22:57      来源: 大众网烟台

字号:

编者按: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为进一步宣扬典型、查找短板、补齐弱项,持续助力烟台市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众网·海报新闻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亮优揭短”系列报道,宣传亮点工作,做好舆论监督,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屈晨晨 烟台报道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呈现,而教育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近年来,烟台市教育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各项部署,积极发挥教育的民生保障作用,持续推进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着力推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京剧文化长廊展示

  “一窗受理”“一次办好”,让教育惠民更便民!

  “真是没想到,现在孩子上学报名竟然这么方便!”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指着手机上的“智慧招生”平台,兴奋地对记者说道,“之前给大宝入学报名时,要带着材料到现场排队核验,全程办下来耗时很长。现在可方便多了,二宝入学时使用了招生入学智慧平台,只需动动手指提报材料,足不出户就能一次性完成孩子的入学报名,非常的便捷、高效!”据统计,该平台已经惠及全市10万余名中小学生。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求新时代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由管理者变身为服务者,要想方设法为办事群众省时间、省麻烦。”烟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郝慎强介绍道。为此,市教育局高标准编制《权责清单》,将44个依申请服务事项全量入驻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并全部实现“全程网办”“一窗受理”。同时,积极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数据共享、部门协查等便民服务举措,让义务教育学生入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事项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一次办好”。

  这只是烟台市教育部门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的众多惠民措施中的一项。“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政府综合工程,对于教育系统而言,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教育各项要素保障水平、如何提升教育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质量,破解群众对教育中热点难点痛点堵点的各项现实需求,从而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加持续。”郝慎强介绍道。

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学生练习京韵眼操

  “一视同仁”、课后服务,这些教育福利暖到心窝了!

  烟台是制造业大市,有6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来烟就业,如何让这部分人不为子女入学犯愁、安心留在烟台工作成为了一道社会性难题。

  对此,烟台市教育部门一举出台了多项措施破解随迁子女上学难题:一方面降低外来务工人员重点流入中心城区的就读门槛,将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社保缴纳要求由原来的最低12个月降低至6个月;一方面取消以往随迁子女定点接收学校的做法,将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学校全部面向随迁子女招生,全市51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95%以上的学校可接收随迁子女;同时将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以及资助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同等享受烟台市各项教育政策。

  “原来听说外来务工人员至少需要缴纳1年社保才能让孩子就读公办学校,没想到现在满6个月就能进,这真是帮了我们大忙。”鲁东大学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她家孩子年满6周岁到了入学年龄,原想着自己来烟工作还不满一年,没办法将孩子带到身边上学,没想到烟台出台了最新教育政策,芝罘区于去年6月份公布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指南里提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社保缴纳期限降低至6个月,自己也顺利给孩子报名上了小学,避免了两地分离。

  孩子“接送难”是广大家长普遍反映的问题。为解决家长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优化课后服务,烟台市在省内率先将校内课后服务从小学延伸到初中,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学生“两个全覆盖”,并将课后服务保障纳入市重点民生实事。同时,为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组织学校从拓宽课后服务内容,探索多样化活动方式等多方面科学规划,打造课程“超市”,推出一系列特色、优质课程,据统计,全市每月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有40万人左右。

  “我们家两个孩子都在二实小上小学,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给我们解决了没时间接孩子的大难题,让我们既能安心工作又能兼顾孩子上学,同时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内容也让家长和孩子受益良多。”莱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四班林梦晨家长表示,作为双职工家庭,这项福利真的是暖到心窝了。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在餐饮服务实训中心学习

  一手托民生,一手助力发展!烟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携手同行

  “小燕子的尾巴一定要注意角度,注意力度,把握精准,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糕点。”在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2号楼餐饮服务实训中心,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正围着老师学习传统糕点制作。在这个实训中心,像这样的实训室有39个,另外还有一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备现代化烹饪设备千余台(套),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可容纳2000余人同时进行中西餐和中西点技能授课及实训。相比起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有针对性,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这些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从一名名初出茅庐的学生蜕变为厨艺精湛的大师,走上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舞台。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学生苦练基本功

  “我们公司与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共建百纳餐饮产业学院,公司参与学院人才培养,个性化定制‘烹饪订单班’‘百纳精英订单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据烟台百纳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林丹介绍,自2019年起,该产业学院先后为百纳输送专业化技能型人才近400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对公司的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目前,已经有近一半的毕业生走向管理岗位甚至成为高管,为该公司甚至餐饮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近年来,烟台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强化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全市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助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烟台职业学院学生在万华产业学院学习

  烟台职业学院万华实训室内不时传出玻璃器皿碰撞的叮叮声,一批学生身穿白大褂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这间实验室是该校聚焦烟台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建设重大需求,联合万华化学集团成立的万华产业学院。通过实施校企订单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烟台职业学院已累计为万华培养高技能人才523名。

烟台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烟台职业学院副院长邵侠介绍,除了万华产业学院,该校还联合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腾讯云(烟台)双创基地共同建设烟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联合东方电子集团成立数智“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打造国内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高地和“数字化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贡献职教力量。

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学生正在学习抹灰、砌墙、瓷砖贴面等项目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多名学生正在这里埋首学习抹灰、砌墙、瓷砖贴面等项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外人眼中,这些项目看起来枯燥又无趣,然而,这些年轻人却在一砖一瓦的堆砌、设计中找到了蕴藏的乐趣。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优胜奖获得者臧国才介绍,经过多年发展,该校已经连续5届被人社部认定为瓷砖贴面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连续3届被认定为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迄今为止共培养了5个全国冠军和3个世赛优胜奖。校园不大,大师不少,通过探索形成“学-训-研-培-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城乡建设学校已成为技艺传承、技术攻关、技能推广方面的样板。

  烟台市教育局职业教育科负责人李玉铮介绍,依托烟台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众多龙头企业,全市共组建了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6个产教联盟,“施耐德电气学院”“百纳产业学院”“万华产业学院”等24个产业学院和特殊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15家研发机构。“通过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仅2022年就为全市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1.7万余人。发挥类型教育优势,每年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20万余人次。”李玉铮表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近年来,烟台市多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

烟台六所市直学校走进东北师大开展校园招聘

  人才强市!打造烟台教育人才引进新形态

  每年春招、秋招之际,“抢人大战”一触即发。近日,烟台一中、烟台三中、烟台经济学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烟台特殊教育学校、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等六所市直学校走进东北师大开展校园招聘,共签约各学科教师27人。此次招聘继续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进行,面试、笔试在一天内完成,当天公布成绩,当天签约,让人才招引更加精准、科学、高效、便捷。

  兴国在于重教,重教在于强师。近年来,烟台市教育局锚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和引进质量,为全市教师队伍持续注入鲜活力量,形成了“机制全、平台广、行动快、创新多”的教育人才引进新形态。

  通过打造招聘报名平台和引才工作平台,为应聘人员及时、全面了解教育系统招聘信息、选择岗位、报名应聘提供了便利服务,同时为教育人才了解烟台、报考烟台打好基础。推进“组团式”人才引进行动,前移引才关口,瞄准博士、硕士、高水平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每年秋季组织全市教育系统走进高校开展校园招聘,通过送岗到校、直接面试的方式抢收高校优秀毕业生,不断提升招聘精准性、科学性。同时,推进专项人才引进行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参加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专场招聘,当场签约一批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实现优秀教育人才“赛后即就业、毕业即到岗”。另外,扎实推进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行动。作为山东省级试点单位,积极参与市级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试点,全省首家定向到县(牟平区、海阳市、长岛综合试验区)培养学科教师,目前已累计培养101名,新生录取分数线普遍超过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进一步提升教育人才储备精准度,为乡村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此外,烟台市还通过创新开展教师培养供给改革、创新开展线上引才、创新开展职业院校自主引才、创新开展烟台籍优秀退役运动员引进工作等多项创新措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年均补充教师1800人以上,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过90%,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1/3以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新时代,新征程。烟台市将持续以高质量教育培育高质量人才,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