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
统一招生
公办
所在地
烟台市级
主管部门
烟台市教育局
学校类别
高等职业学校
联系电话
0535-6937290
监督电话
0535-2118663
学校地址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路92号
堂食

公共交通情况

1.烟台汽车总站---乘30路(9站)/43路(13站)到发电厂---乘27路(22站)到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烟台汽车东站---步行(515米)至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乘23路(27站)到大世界---乘 27路(31站)到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烟台汽车西站---乘27路(10站)到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烟台汽车南站---步行 (541米) 至黄务批发市场---乘 27路(50站) 到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教学班409个,高职在籍学生14763人,教职工914人。

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651.39亩,校舍面积214865.5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4828.2822万元,纸质图书册数69.7910万册,电子图书册数30万册。

办学特色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足开发区,服务烟台市”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面向烟台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融入中国(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建设,倾力打造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服务、数字商贸、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与传播、应急管理、汽车技术等八大专业群,形成了高职教育、技师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2012年和2017年两次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师资水平

现有教职工914人,大学及以上学历教师770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02人,现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首席技师”1人、“省技术技能大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青创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5名、“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省技术能手”6名、烟台市首席技师11名、烟台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突出贡献技师7名、高级技师144名、市级技术能手21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90%以上。


历史沿革

1957年创办“山东省烟台市兴隆街民办中学”
1958年更名为“烟台市民办第一工业技术学校”
1960年更名为“烟台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1966年更名为“山东省劳动厅半工半读机械学校烟台分校”
1973年更名为“烟台地区劳动局烟台技工学校”
1982年更名为“山东省烟台地区劳动局第一技工学校”
1984年更名为“烟台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1989年试办“山东省烟台市高级技工学校”
1990年成立“烟台市高级技工学校”(全国首批试办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
2002年更名为“烟台市技术学院”
2005年烟台市轻工技校和烟台市纺织中专整体并入
2006年成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加挂烟台市技师学院校牌
2015年被批准为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校

专业设置及特色

空中乘务专业 该专业作为我院现代服务专业群核心专业,秉承“创新引领”理念,依托校企双元培育主体、双师型校企专业师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情景项目式教学方法,从教学科研、赛证融通等方面入手,培养适应新时代岗位需求、具备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新型空中服务技能人才。作为校企共建空中乘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定向培养模式实现高端就业。该专业拥有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比例90%以上,具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CATA)乘务教员资格2人;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资深航空业内人士担任。该专业构建以针对民航乘务岗位要求为核心,兼顾民航安检、民航运输、民航售票等其它岗位要求为辅助的一专多能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采用半军事化管理、职场化教学、专业化训练,加强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校企强强联合,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上海瀚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投建价值100余万元的B737/A320空乘服务综合训练舱,学院投建200余万元的航空模拟港系列实训设备、基础教学系列实训室和素质拓展系列实训室。着重为21世纪民航运输事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受过专门航空运输技能知识训练,表现为气质佳、形体美、才艺精、纪律严的知识型、技能型航空服务专门人才。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该专业以培养婴幼儿健康照护、婴幼儿营养与膳食管理、婴幼儿疾病预防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启蒙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适应婴幼儿托育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秉承“价值引领+实践取向”的育人理念,凸显职教特色,优化育人全过程实践,积极探索出学院和幼儿园“双元保障”、校内学习和入园实践“双线并行”的育人方式,现已向社会输送500余名毕业生,受到就业单位广泛好评。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发扬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该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我院是烟台市范围内唯一一所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本专业以培养适应社区建设与管理行业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够熟练运用社区管理、服务、调解等基本专业技能,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社区公益性机构等,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管理及专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社区服务机构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提升实践技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该专业是我院传统品牌专业,与烟台一职开展3+2中高职贯通培养。本专业具艺工融合特色,注重传统文化和美学育人,有高技术含量、高文化素养和高艺术素质等优势。面向纺织服装、文化创意及相关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艺术设计修养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能力,具多学科交叉思维、国际视野、良好品味和沟通能力,能胜任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定位准确,校内实训基地设施完善,依托山东半岛纺织行业的发展优势,与南京圣迪奥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绮丽服装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三方联动,就业满意度极高,毕业生职业发展好提升快,社会评价优良。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 该专业适应国际邮轮旅游发展,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主要培养国际邮轮乘务与管理人才。通过实施场景化、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国际化就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邮轮与酒店服务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国际邮轮职业技能,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较好的国际化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高标准、高技能的国际邮轮服务管理人才。

毕业生面向国际豪华邮轮企业(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嘉年华邮轮、歌诗达邮轮、星梦邮轮等)、高星级及涉外酒店,从事邮轮乘务、酒店服务等服务及管理工作。在邮轮工作期间吃、穿、住免费,享受国际劳动法的船员十险,工作环境优越,福利待遇好,跟着邮轮环游世界,广交各国朋友,之后可从事培训、管理等高级岗位。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 该专业为国民舌尖上的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集“焙烤、营养、检测”为一体,开设食品焙烤技术、食品营养与配餐、食品安全与检测等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绿色理念的培养,面向食品加工、健康管理、食品检测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集焙烤师、健康管理师、化验检验员多项技能于一身,全方位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本专业与烟台市质量监督局、山东省同济测试有限公司、烟台欣和食品有限公司等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层合作,就业岗位广泛,学生毕业后就职于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检测中心、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营养分析检验、食品安全评价、食品管理、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工作环境好,收入稳定;也可实现自主创业,开设私人烘焙坊、餐饮企业等,灵活自主,收入高。

环境监测技术专业 该专业牢守生态初心,是烟台市公办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环境监测方向专业。本专业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师资团队强大,教学技能过硬。环境专业团队现有授课教师13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2人,其中教授两名,副教授三名,讲师7名。教师团队含博士四名,硕士7人,师资力量非常雄厚。本专业与山东省各地的环境监测中心、研究院所、检测公司、环保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教学科研等领域开展合作。包括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云沣环境、邦林检测、万华氯碱、中节能万润等30余家合作单位。本专业培养具有安全及环保意识,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理论及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该专业依托烟台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和烟台自贸区“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服务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化工仪表、化工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化工生产操作、化工设备维护、化工产品分析、化工生产管理等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现与万华化学(烟台)氯碱热电有限公司、烟台显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九目化学有限公司、汉高乐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区域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教学科研等领域开展合作,对接产业先进生产工艺、最新生产技术,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新业态发展。

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 该专业始建于2007年,2010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2012年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2021年由要教育部统一要求更名为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本专业是我院首批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两个专业之一,院级特色专业,烟台市人才紧缺专业。山东省目前只有两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烟台市属高校中只有我院开设了该专业,专业特色鲜明,社会人才急需。该专业现有3名专业老师,任课教师7人,博士2名,硕士6名,教授2名,职称学历比较高,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6名,均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高分子新材料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度点,并于2018年获批为院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至今已为高分子材料领域输送毕业生500余名,毕业生遍布烟台市各高分子材料相关大中型企业,已成为烟台泰和新材、中节能万润、汉高乐泰等烟台市大型高分子材料企业的中间力量。

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 该专业是烟台市高等院校中获批最早的轨道方向专业,本专业紧跟烟台地铁建设步伐,面向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地铁、轻轨及城际轨道交通,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总体结构、控制技术、制动技术和车辆机电设备等技术,具有车辆驾驶、运行维护、检测维修和技术创新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车辆运用、检修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主要动力能源的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为适应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紧跟烟台地铁建设步伐,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牵引变电所及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接触网安装与维护、二次回路及设备检修与维护、主要电气设备巡视与操作等技能,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企业,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的变电站运行、变电站设备检修、接触网运行和检修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 该专业培养掌握通信原理与信号系统、通信信号传输规律、轨道交通信号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信号工程的设计以及通信信号设备的检修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该专业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管理和行车管理两大岗位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管理业务,能熟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设备设施,掌握运输计划与运输能力、列车运行组织与调车工作、客流预测与分析、车站工作组织、运价与票务管理、轨道系统运营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服务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他人意识,具备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该专业是学院重点发展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向山东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调整、检测、维修、保养、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该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汽车维修、汽车制造等行业,能够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质量检验、维修企业运营管理、汽车营销评估与金融保险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该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以汽车制造工艺与试验工艺所应有的知识,掌握较强试验技能,适应汽车制造企业及汽车维修企业从事汽车的制造、运行、试验、维修等技术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精益生产、智能化生产;模具行业被称为“效益放大器”,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专业,是打造工匠的摇篮。模具设计与制造品牌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骨干专业、山东省智能制造品牌专业群骨干专业、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中国模具协会理事单位。专业建设有“产教、赛教”双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可供师生进行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开发、生产实训等。师资团队实力雄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教师22人,其中专职教师14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烟台市首席技师1人。201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牵头制定《山东省五年制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校企合作特色教材4本;建设了8门省级精品课程, 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2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实训条件优越:先进高端的专业设备,优越的实训条件成就专业技能,专业建有“产教、赛教”双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CAD/CAM/CAE实训中心,数铣工艺、编程与加工一体化实训中心,模具装配与调试一体化实训中心,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备设施总值1000多万元,设备总数198台套,可供师生进行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开发、生产实训等,校外有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紧密合作型生产实践性实训基地11个。技能大赛成果丰硕:优秀的比赛团队和社团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过技能大赛引领学生实现出彩人生。近年来优秀大赛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其他类技能比赛10余项。毕业生优秀、就业单位优质:专业毕业生成绩优异,近五年有50余名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入本科院校,有10余名毕业生通过努力考取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就业单位广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怡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数控技术专业 该专业面向区域智能制造企业,培养智能设备操作工程师、数控计算机编程工程师、机械产品质检工程师、智能制造技术管理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品牌化:2013年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5年牵头开发山东省三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18年成为山东省智能制造技术品牌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2021年成为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校企合作国际化:2014年本专业与德国DMG公司成功合作,标志着本专业已经与世界顶级科技水平的制造企业相接轨,更加突出本专业的强势办学特色。培养模式立体化:本专业构建了“双元共育、育训并举、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真项目、真场景、真岗位、真要求,全自主、全覆盖、全周期 “四真三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精品化:四门核心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三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训基地企业化: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数控车、三轴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等共50多台,校外与烟台艾迪艾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企业化管理。教学团队双师化:专任教师2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达100%,中级及以上职称96%,硕士学位80% , 2016年数控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共完成省级教改项目5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横项课题到账500多万元。技能大赛引领化:本专业开设以来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省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领专业不断发展。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该专业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6年与滨州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3+2”专本贯通培养,2018年牵头申报山东省“智能制造”品牌专业群并获批, 2019年在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中被评为骨干专业,与德国西门子携手共建智能制造专业群,现已成为烟台市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基地。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CAD/CAM、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智能制造设备装调与维护等。专业与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毕业生主要从事智能制造产线调试与维护、高端机床操作等岗位。学生就业率达到98%,对口率达到93%以上,专升本录取率逐年攀升,2020年升本率达到97.9%。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 该专业主要面向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包括产品结构设计、焊接工艺与工装设计、焊接产品诊断、焊接设备操作及维护、机电产品及焊接材料的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内容。 专业以智能焊接技术集成应用为核心,以全过程质量管控为特色,服务焊接智能化生产制造,培养智能制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对接产业转型需求,制定以现代智能焊接技术岗位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专业在资源建设方面以智能焊接、虚拟仿真焊接及对应的焊接技能资格认证为主线,课程设计以模块化设计、循环性实训,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向智能焊接稳步过度,功能逐步综合全面,包括教学、资质培训和认证、社会培训和服务等。专业建有柔性单元智能焊接实训平台,按照标准化车间建造,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机器人焊接等先进设备共计600余万元。建有国家焊工资格高级技师鉴定机构,山东省特种设备焊工考试培训机构。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面向杰瑞集团和冰轮环境等,就业率始终保持98%以上。专业采用小班教学、国际标准、精品培养,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大国工匠”。学生质量“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得到社会认可,技术技能水平满足了地方需要、企业需要、产业需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4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9.75%以上,每个学生都有4~5家企事业单位供选择。

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本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培养面向工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培养能够从事智能产线数字化设计与改造、工业互联网集成与调试、边缘设备接入与工业数据采集、工业APP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实训设备先进,目前设有西门子数字化设计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实训室也正在建设中,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本专业与国工智能、宇信科技、磐信科技等公司建立合作,实现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本专业教师团队整体年轻化、素质高,学历层次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团队内教师定期进行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将实现从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未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既是顺应时代的科技发展,也是为了满足工业制造对机械设备的功能要求。本专业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特色培育工作的重点。学生在全国、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比赛、数控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成绩均名列前茅。本专业实训设备先进、资源丰富,目前设有3D打印实训室、逆向工程实训室、三维造型软件实训室,共计SLA立体光固化打印机3台、三维扫描仪2台、计算机36台,另外与机械设计与测绘实训室、机械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三维数字化设计实训室共享,实现专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胜地汽车零部件、宇信科技、磐信科技、蓝天钛合金等公司建立实训基地,让专业发展更贴合企业发展需求。本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高,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研究生学历9人,市首席技师1人,市技术能手1人,在专家的引领下,本专业打造了一支年富力强、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优秀团队。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将实现从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以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为主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经渗透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和各环节,应用在现代制造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航空航天、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家电玩具、环保设备、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并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向着现代智能化制造方向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本专业实训设备先进、资源丰富,目前设有3D打印实训室、逆向工程实训室、三维造型软件实训室,共计SLA立体光固化打印机3台、三维扫描仪2台、计算机36台,另外与机械设计与测绘实训室、机械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三维数字化设计实训室共享,实现专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胜地汽车零部件、宇信科技、磐信科技、蓝天钛合金等公司建立实训基地,让专业发展更贴合企业发展需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9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9人。同时,本专业聘有来自博世华域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烟台宇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专家,产业教授等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生产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理论、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

增材制造技术专业 政策优势:《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有三处对增材制造的重点发展方向做出了具体规划,其中在新材料发展战略中,3D打印用材料被明确提出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战略中,发展医用增材制造技术被作为关键性技术被提出。产业优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增材制造规模以上企业由2016年的20余家增加至2021年的100余家,营收超过1亿的企业数量已超过40家。实训优势:本专业实训设备先进、资源丰富,目前设有3D打印实训室、逆向工程实训室、三维造型软件实训室,共计SLA立体光固化打印机3台、三维扫描仪2台、计算机36台,另外与机械设计与测绘实训室、机械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三维数字化设计实训室共享,实现专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胜地汽车零部件、宇信科技、磐信科技、蓝天钛合金等公司建立实训基地,让专业发展更贴合企业发展需求。师资优势:本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高,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研究生学历9人,市首席技师1人,市技术能手1人,在专家的引领下,本专业打造了一支年富力强、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优秀团队。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培养掌握自动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在企业单位里从事供配电、电力设备操作、测试、装配与维修维护工作以及能从事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设备组装、检测、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员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制造类行业,从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运行管理、故障检测与维修及销售,变配电操作销售与管理等工作。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培养掌握机电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对各种机械电气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修和维护,能从事机电设备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员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与维护、销售与售后服务以及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的制造与设计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和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工作岗位。

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 培养掌握机械、电气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对各种机械、电气自动化设备进行调试、维修的操作技能。为装备制造企业培养设备维修、生产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员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从事机械及其相关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系统集成;机器人及其相关机电设备的应用、编程、调试和维护;面向机械装配及其自动控制企业技术部,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以及对配套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

模具制造专业 培养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加工人员、工装工具制造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模具制造、电加工、产品检验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员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面向机械行业的模具企业、机械制造企业或塑料制品等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生产一线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

数控加工专业 培养掌握数控加工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控车床操作能力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行业,数控机床加工行业,能够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与装配、零件程序的编制、加工零件的测量等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员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手动与自动编程、数控设备操作与加工、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软件应用,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及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互联网方向)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互联网产品应用、设计、和开发;具备移动互联网和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能力;能完成企业局域网络设计和组建能力;能完成企业及各大商务平台运营维护及管理能力。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员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从事JAVA程序设计人员、网络工程建设人员、网站设计师、网络运营人员。

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 本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 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商贸类企业的产品销售、客户开发、市场维护、营销策划、网络客服费和新媒体运营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已按照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教学,所有学生三年后,可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本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相应专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该专业主要从事销售顾问、市场专员、企业主管、互联网销售、网络平台销售、服务顾问、市场策划。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向:销售经理、市场经理、运营总监、网店店长、电商客服、推广、策划、跨境电商等岗位发展。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旨在培养掌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民航安全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民航安全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安全检查和管理的实践技能,主要面向航空公司和机场,在安全检查岗位群,从事旅客安全检查、货物安全检查、安全监控、安检设备调试、检测和维护,从事安全管理及安全检查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本专业培养面向民航机场安全技术检查、消防护卫、安全运行、应急救援等岗位的高素质专科人才,毕业生主要适宜从事航空港安全管理等工作,也适宜从事航空地面服务等工作。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接收公共英语、公共安全基础、行业英语、安防服务技能、安防工程、安防业务实训等知识模块等多门课程培训。此外,学生还接受机场安全检查人员技能培训,合格者可获得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初级安检员资格证书。

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 该专业以服务社会需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教学宗旨,顺应消防安全发展形势及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本着“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增强适用性”的原则,突出智能化手段运用,注重对消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化的消防技术人才,整体推进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安全智能监测技术专业 该专业基于安全防范、计算机、智能监测等技术,使毕业生具备在机械、交通、化工、建筑等行业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保障的能力。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生产、安全检查监督、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和管理实务等行业相关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为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从事智慧交通、物联网安全、车联网、智慧城市、人防办、安全管理、安全巡检等相关管理组织、指挥、教育、培训工作的专业人才。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使学生通过校内仿真环境下的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践,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应急救援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适应现代行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熟悉我国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救援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应急救援及管理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应急管理、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提高毕业生企业满意度;教学内容整合化先进化。遵循应急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细化岗位需求,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整合,融入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该专业开设于2012年,该专业2015年被评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该专业目前招生三年制专科层次。本专业充分发挥多名教授、教学名师和企业专家引领的作用,创建了“政行企校协同、课岗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8项、省级奖项36项,每年参赛学生有20多人次,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及就业率均为95%以上。本专业专业特色:1、构建了“研产学用”结合的专业管理模式,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趋势,动态优化专业建设方案及核心课程设计,追求办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化”教学及管理,不断适应高职教育分类招生改革的需要。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凸显高职专业建设特色。在高职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构建“研产学用”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关键是将处于相对独立、彼此分离的教学管理各项活动整合成为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质量监控“三位一体”,使教研科研、生产经营、理论与实践教学、实习与就业等有机衔接和相互贯通,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之中,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和践行者。2、创建了“政行企校协同、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积极参与山东省三年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工作,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赛引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将竞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促进竞赛项目和教学项目的紧密对接,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步提高。3、创新课程设置,构建了“研产学用”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主干核心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力度,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趋势,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各岗位群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岗位技能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建立适合职业岗位群特征的课程开发模式。按照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接就业岗位的要求,不断开发项目课程和课程资源库,建立互联网+课程资源库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团队结构合理,打造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5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8人;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10人;双师比例达到100%。聘请了4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拥有省级精品课、网络课程、校本教材等层次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大赛等方面成效显著。该团队把“引进来”与“走出去、送出去”相结合,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行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提高实践水平,积累实践课题;加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并且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真正起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外派教师培训与进修,学习专业尖端技术、科研技术、信息教学技术;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示范活动,提高整体教、科研水平。5、建立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通过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构建全程全方位质量监控系统、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确保毕业生“双证率”保持在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受到企业好评。

电气自动化技术(校企合作)专业 2019年我院与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三年建设,专业形成鲜明的特色。一、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企业人才需求,专业紧密对接工厂,选取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焊接设备操作与调试等岗位作业初始岗位,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内容相结合,把施耐德电气岗位需求与评价前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二、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员工培养计划对接。施耐德电气拥有自己的员工发展规划并辅以相应的培训,专业紧密与其对接,将企业文化及通用开关产品、PLC、运动控制器等设备与教学项目融合,在校进行学习。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课程与岗位实习放到企业进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员工培养计划对接。三、校内实训设备随一线生产设备同步更新,校企共同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故在共建专业协议中明确,施耐德电气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企业免费进行更新换代,与施耐德电气一线生产项一致,大大提升校企合作专业人才竞争力。四、校企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授课,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做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上课培训。施耐德电气技术专家与学院专任教师联合为校企合作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授课,企业专家以生产实际进行全过程讲解,校内专任教师课堂沟通补充和课后相互交流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企业专家能够集中授课,校内教师对接补充,保证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实现双赢。五、校企双导师指导校外教学和岗位实习,校企委派指导教师参与校外教学和岗位实习,其中校内指导教师在校外教学过程中,全程陪同学生参与实习,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协调,让学生掌握企业生产的各项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快速进入发展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该专业是我院最早开设的高职专业,通过多年建设,目前该专业是国家级骨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级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有“3+2”本科、三年制专科等5个层次的学生,在校生1223人,每年招生人数350人左右,在全省同专业位居前列。该专业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青创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坚持“立德树人、技能强人、养成教育、规范治理”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有2个专业社团获批“山东省大学生优秀科技社团”,近三年,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各类奖项达180余项,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及就业率常年为97%以上,深受企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专业特色:1、专业品牌实力雄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省级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该专业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自贸区的高端装备产业,坚持“立德树人、技能强人、养成教育、规范治理”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拥有正海集团、东岳汽车、国兴智能、胜地机械、艾迪精密、博锐机器人、富士康科技集团等2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了学生高质量多渠道就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供不应求。2、名师引领,学生一专多能,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授5名,副教授25名,省青年技能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7名,专业教师87.8%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在校期间,学生可以考取高级电工证、电工上岗证、1+X工业机器人装调、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职业技能证书,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学位,近三年报考专升本录取率保持在92%以上。3、校企合作育人成果丰硕,探索“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与烟台大学3+2本科班、正海现代学徒制班、施耐德电气校企合作班、富士康现代学徒制班的实践,“双导师、双情境”设置专业技能项目、能力拓展项目、顶岗实习项目,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与山东博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研发培训中心”“大学生众创空间”等,与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园、烟台三水电器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教师工作站”等,与烟台正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建立“省级现代学徒制班”,搭建了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拥有正海集团、东方威思顿、东岳汽车、富士康科技集团等20家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了学生高质量多渠道就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供不应求。

工业节能技术专业 该专业创办于2016年,节能技术是关系到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全国开设工业节能技术专业的院校一共5所,未来前景广阔。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本专业育人的核心理念,依托一流的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依托,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特色:1、聚焦供配电智能管理领域,与开设有工业节能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合作,成立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节能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小组,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学习兄弟院校经验,取长补短,结合本地区能源类、节能服务类、供配电智能管理类企业,以节电技术、节电工程为主的方向。2、贴合低碳经济人才需求,节能技术是关系到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节能专业毕生可以面向节能设备生产、供电智能化管理、节能服务领域从事节能工程设计、能源管理、节能咨询服务工作。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在教学名师带领下、以“烟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为平台,紧跟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面向现代电子工程,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实现课程间教学项目的贯通,培养软件和硬件兼通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引领成长,历年来,我专业学子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成绩优异,为烟台黄渤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大量人才,深受企业信赖。我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互动、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共育,双向择业。我专业学生“专升本”对接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升学率屡创新高。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面向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智能系统开发、智能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终端应用开发和工程实施与运维等环节,以智慧校园、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政务等人工智能相关行业企业,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综合素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核心原理与思维,能够熟运用智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模型、机器人编程、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标注处理等专业知识,具备相关岗位所需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技能“T型人才”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事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系统数据处理(收集、分析、存储和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系统运维、产品销售与咨询、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培训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注重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烟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平台为依托,通过企业走访调研和校企互动合作、构建“岗课赛证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服务电气与新能源工程系“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为宗旨的具备自身特色的软件与硬件兼备的课程体系,拟与企业合作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共育,双向择业。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专业特色(智能海洋工程技术方向)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智能海洋工程技术方向)202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面向通用、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企业,培养学生掌握智能控制系统装调、智能控制系统编程、智能传感器信号监测,变频与伺服等自动化技术,服务现代智慧海洋、智慧渔业,从事智能控制设备的组装调试、维护与维修,信息控制与数据检测,设备管理、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岗位群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以“岗”为起点,“证”为终点,“课”与“赛”桥梁,将“岗课赛证”融通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岗”现代产业在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对接完成具体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职业核心素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紧密联系对口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从企业实际岗位出发对接课程设置。“证”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是“岗课赛”融通后续的凭证,体现最新行业技能含金量。专业课程设置对接“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赛”体现职业理念、技能和素养,拟发掘更加适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技能大赛,融入课程体系。“课”作为融通的重点进行打造,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课”,加快建设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线上授课平台,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专业师资团队优秀,打造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学历结构规范,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2人。职称结构优秀,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合理以老带青,着力培养青年教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该专业2016年申报,2017年第一批学生进行招生,在校生192人。该专业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教育部“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试点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教育部“1+X工业机器人应用装调”试点专业、院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13人;教师中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技能名师1人,院级教学名师4人,院级教学新秀2人,海外留学博士1人;2019年获批山东省特种机器人创新团队,2019年获批1个山东省名师工作室。2019年获批山东省特种机器人创新团队,2021年获批山东省黄大年创新团队。拥有雄厚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校内拥有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实训室和工业机器人装调实训室、工业机器人仿真实训室、移动机器人实训室、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运动控制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和人工智能研发培训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校外富士康(烟台)科技集团、上汽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艾迪艾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教师工作站。成立了富士康(烟台)科技集团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烟台达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烟台君屹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兴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烟台正海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烟台三水电器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烟台欧瑞传动电气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烟台欧瑞传动电气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精心培育了4个科技创新专业社团。围绕专业建设,工业机器人探索社团、G代码社团、电气自动化社团、3D动力社团。社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三年来培养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余次,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5项,全国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10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20项,3D动力社团和自动化创新社团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社团”。近五年支部党员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17项,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研发3项;发表EI核心论文6篇,主持编写教材8部,主持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教师参赛获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0余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实施与维护、数据库管理等工作领域。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 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移动互联系统设计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和测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动漫制作技术专业 结合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优势,采用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思能力,井将非遗剪纸、掐丝等文创项目紧密融合,以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着力打造以“君子淑女”文化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工匠精神”为重点的专业文化,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动漫制作技术技能人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培养能够从事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测试、维护、管理和服务、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物联网项目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大数据技术专业 培养从事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运维等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培养胜任数字图像设计、新媒体设计及应用、数字影视制作、新媒体交互设计、包装和美工等领域工作需求,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多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 培养具备分析解决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实际问题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可胜任云计算系统规划设计、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系统部署与运维、云计算应用开发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方向)(校企合作) 本专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BATJ真实项目,把产业和教育通过课程来进行贯通。真正实现三真三化教学实训:真实项目、真实交付、真实分配。三化:能力模块化,模块成果化,成果可视化。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拥有2年的项目工作经验,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实现高薪就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专业) 与中兴通讯校企联合培养,将特色课程、一线工程师、先进的实训室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采用“边理论边企业实践”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无缝衔接,为企业储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专业) 依托中兴通讯亚太区实训总部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强大的技术力量,培养能够从事移动互联网络优化、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和测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方向)(校企合作) 梦动科技通过“引产入校”创新模式,让在校学生在众多头部企业的真实商业项目中开展生产性实践实训,通过模块化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更快的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前熟悉职业岗位、管理流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双向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学生成才就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设计与开发方向)(校企合作专业) 依托北大青鸟文教集掌握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实施与维护、数据库管理等工作领域。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大数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专业) 本专业是山东文旅投资集团与学院为响应国家政策,深化产教融合联合人才培养,针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相关工作岗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大数据环境搭建与维护、大数据处理与清洗、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安全和大数据测试等专业知识,掌握大数据处理、运维、开发、可视化分析的基本技能,从事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运维等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专业) 与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深入合作,引进企业一线专家,采用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以及“做中学,用中学,练中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以应用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融合“互联网+”智能财税,工学交替,课证融合,依托学院财务处、校企合作企业,学生直接参与其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毕业生上岗即可接手会计基础岗位群工作,升迁岗位多,发展前景好。合作企业涵盖制造、商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多种类型,快速就业。课程安排涵盖初级会计师证书、1+X证书考试、注册会计师、专升本考试内容,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就业需求,更为学生今后升学、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7%以上。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于2006年,是学院开设最早的财经专业之一,是山东省市场营销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重点学科专业。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山东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市场营销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三连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6项,省赛一等奖15项。2021年成功主办山东省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烟台市新媒体运营与直播大赛等多项赛事,专业影响力强。市场营销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案例与团队任务结合,校园创业与模拟经营并行的国际新型授课形式,使学生具备数字经济新发展的营销运营与策划管理的复合技能。形成“校企共育、一专多能、赛教结合、商德育人”的专业特色。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行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针对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急需的30万物流人才缺口,我校于2006年开办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发展专业”。

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化的支撑。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办学经验丰富,配有智慧物流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中安装了ITMC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ITMC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中诺思智慧物流仓储系统等专业实训软件;现有专业教师7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3名,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的兼职教师7名。团队完成国家资源库《电子商务与快递服务》子项目建设2项,取得省级教研成果1项,为企业完成技术服务类横向课题10项。团队辅导学生参加物流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次,省级一等奖4次。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牵头单位成立烟台现代物流产教联盟,主持完成烟台市第二届商贸物流职业技能竞赛、胶东半岛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融合高峰论坛等活动,专业影响力强。与京东物流集团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产教融合,赛教结合,理实一体,课证融通,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始终的专业特色。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专业注重产教融合,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阿里巴巴国际站数字贸易人才中心,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专业致力于课程建设,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库,资源类型丰富,已上线智慧职教,可供学生及社会学习者使用。

电子商务专业 该专业一直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深入校企融合;是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19年底,牵头成立中国(山东)自贸区烟台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加盟单位70多家,站在更高的舞台上,将积极发挥校企桥梁作用,助推自贸区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经济发展。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荣获山东省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国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山东省“互联网+国际贸易”技能大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网店运营推广”、“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等1+X证书培训与考核,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电商专业师生还成立“红色电商小分队”,走进乡村,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区域农村大樱桃、苹果等农产品销售,实现专业服务社会。

学生就业情况

2021届毕业生人数3155,去向落实率为98.61%;
2022届毕业生人数4191,去向落实率为98.47%;
2023届毕业生人数4424,去向落实率为92.45%。

荣誉奖励

1999年2月获“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称号

2002年7月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11月获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称号。

2010年5月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10年6月获山东省“文明校园”称号。


其他介绍

学校办学宗旨和业务范围(办学层次):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营销策划等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车、铣、钳、磨、电、焊、铸、锻、数控、热处理、汽修与驾驶、服装、旅游、体育、喷漆、化工、机电、物业、烹饪、建筑园林、酒店管理、机械装修等专业高、中级技术工人和技师培养;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职业技术教学研究。

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校教师在编总人数69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为68人、副高级职称为230人、中级职称为239人、初级职称为15人;博士研究生为11人,硕士研究生为278人。

各类在校生情况:截止2024年3月,学院高职(专科)全日制在籍生14763人,附设中职班全日制在籍生479人,技师学院全日制在籍生621人,成人函授在籍生3690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