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向你诉说不愉快体验时,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你要多笑笑、阳光一点,自然就会好了”。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这意味着4-5个孩子中就有1人被抑郁困扰,实际上孩子与抑郁的距离,近的超乎你的想象。
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
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父母患抑郁症,子女风险增加4-6倍)递质、神经失衡(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异常)。
2.生活中所遭遇的严重事件:如:家庭冲突、父母离异、校园霸凌、学业竞争、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如攀比心理)、现实社交减少。
3.青少年适应力、处理问题能力有限:当青少年面对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惩罚、家庭矛盾等问题时,易消耗自身,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并沉溺其中。
4.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度低: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度远低于成年人,难以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件本身,认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认为自己面临无法获得有效帮助的处境。
5.关注过多、出口太少:很多家庭存在多个大人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单个或两个孩子的养育之中,爱多了,关注多了,控制、干预、包办也成倍增加,密不透风的爱变成了“枷锁”。同时,孩子面临学业过重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空间消化负性事件,导致孩子内心心理支持系统崩塌。
青少年抑郁的典型症状
1.情绪改变:持续悲伤、易怒、烦躁,对批评极度敏感,自我评价低下。
2.行为改变:兴趣减退、社交退缩、学业成绩骤降、自伤或攻击行为,物质滥用(酗酒)。
3.躯体化表现:头痛、腹痛、睡眠紊乱(失眠或过度嗜睡)、食欲显著增减。
4.极端风险:反复出现自杀意念或计划。
科学治疗
1. 药物治疗:可通过药物调节5-羟色胺水平改善症状,但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及定期复诊。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负性思维模式,增强应对能力。家庭治疗可改善亲子沟通,减少家庭冲突对患者的心理冲击。
3. 综合干预:结合运动、饮食调整及学校支持。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营造融洽的家庭气氛,做善解人意的家长:
打破误区,摒弃“矫情”“脆弱”等偏见,将抑郁视为需专业干预的疾病。
有效沟通,倾听并非说教,关注情绪变化而非仅学业表现。
2. 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通过心育活动(如心理沙龙、主题电影)营造支持性环境。减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普及抑郁症知识,提供心理咨询资源。
青少年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科学认知症状、构建支持性环境、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大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并回归正常生活。
本期专家: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二科 主治医师 谭惠文
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
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