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4月份重点疾病健康提示

日期:2025-04-07     

字号:

芳菲盈四月,仲春满人间。四月,正是外出踏青、探寻春色的好时候,然而料峭的春寒,连绵的细雨,也是各种病原体繁衍生长的温床。4月份重点疾病健康提示,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需注意预防以下各类疾病的传播,一起度过这个春和景明、繁花盛开的好时节。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防护措施:

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建议科学佩戴口罩。

少聚集: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动不畅的密闭场所。

勤洗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用手遮挡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请使用洗手液等清洁剂在流动水下规范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

多通风:在室外空气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开窗通风。

勤锻炼: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打疫苗: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2、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由传染性很强的诺如病毒引起。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例如患者呕吐物),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饮用受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等。发病以轻症为主,常见症状为腹泻、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多见,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防护措施:

勤洗手:饭前便后以及接触病人或其物品后,要使用肥皂等清洁剂在流动水下规范洗手。

喝开水:注意饮水安全,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

吃熟食:加工生食与熟食的砧板和刀具要分开使用,以防交叉污染;蔬菜瓜果要洗净;确保肉类、海鲜等彻底煮熟。

常消毒:戴好塑胶手套和口罩及时处理患者呕吐物或粪便,对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对其他高频接触的门把手、卫生间等也应进行消毒处理。

3、防范花粉与杨柳絮过敏

春暖花开,花香四溢,杨柳依依,正是外出踏青赏花的好时节。然而这也是花粉与杨柳絮过敏的高发期,外出做好健康防护,避免花粉与杨柳絮过敏。

防护措施:

错峰出行:在干燥且风大的天气,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花粉和杨柳絮的“狂欢时刻”,更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接触过敏原。

全副武装:出门时,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配上全框防风眼镜,穿上光滑的长袖衣物,全方位防护,让花粉和杨柳絮无从下手。

及时清洁:回到家,先给裸露的皮肤和鼻腔(可用生理盐水喷雾)来个“深度清洁”,换掉的衣服赶紧清洗,别让花粉和杨柳絮在家里“二次作案”。

严防死守:保持室内清洁,用湿抹布擦家具,湿拖把拖地,选择清晨、傍晚或雨后通风。有条件的话,可以安装新风机或空气净化器,把花粉和杨柳絮拒之门外。

注意区别花粉过敏和感冒:感冒通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而花粉过敏主要是局部症状,如鼻痒和连续性喷嚏。如果此前没有过敏史,却出现鼻痒、打喷嚏等症状,请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4、防蜱虫叮咬

蜱虫,俗称狗豆子、草爬子,它们的活动范围不大,常常栖息在树林、灌木丛等草木茂盛的地方,一旦有牛羊犬等动物或人经过,就会攀附到身上进行叮咬。每年3-10月是蜱虫的活跃期,尤其惊蛰后气温达10℃以上时,蜱虫开始频繁出没。蜱虫发育离不开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堪称微型“吸血鬼”,吸血后身体会膨胀几十倍。蜱虫叮咬不仅会造成皮肤红肿、瘙痒,还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多种疾病,严重时可致死亡。

防护措施:


建议采取“避、防、处”三级防护策略。

规避风险:避免在蜱虫活跃区比如草丛、灌木丛久坐久卧,出门踏青尽量不要在草地上坐卧;走主路,减少与植被的接触;避开鼠类、刺猬等蜱虫宿主动物活动区域。  

个人防护:进入草地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裤脚扎入袜子;使用含避蚊胺(DEET)等成份的驱避剂喷洒裤脚、袖口;山林户外活动后及时洗澡,重点检查耳后、腋窝等皮肤褶皱处。

正确除蜱:被蜱虫叮咬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其放松,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施力拔出,不要扭转或挤压虫体。用碘伏消毒被叮咬的伤口。14天内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5、有毒植物中毒

有毒植物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三月,气温逐渐升高,各类野生植物破土而出,因误采误食有毒野菜引起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广大市民朋友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有毒植物中毒。


中毒原因:

(1)某些有毒植物与可食用野菜外观相似(如:毒芹与水芹),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

(2)有些野菜含有过敏物质或草酸、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天然有害成分,如果过敏体质者食用、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防护措施:

(1)不认识的野菜不要采。野菜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复杂,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用野菜非常相近,在采摘前应准确辨别。

(2)被污染的野菜不要采。避免在工厂附近、公路边、污水沟、垃圾填埋场等易受污染的地区采摘野菜。这里的野菜可能长期受到汽车尾气、工厂废水等污染,有害物质含量较高,不建议采食。草坪或农田附近的野菜,为防病虫害,经常喷洒农药,也不宜采食。

(3)野菜取材要新鲜。野菜最好趁新鲜吃,不要长时间存放,久放的野菜不但影响口感,而且营养价值也会有明显流失。

(4)吃野菜前做好处理。大多数野菜不宜生食,食用前建议用清水充分清洗,蒸煮或用开水焯烫后再食用。例如,常见的马齿苋,其草酸含量比较高,若不焯水直接吃,不但会有酸涩的感觉,其中的草酸还可能影响钙质的吸收。

(5)特殊人群不吃或少吃。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等人群,尽量不吃或少吃野菜。

(6)可靠渠道适量买。目前荠菜、苜蓿等野菜已实现规模种植,若想尝鲜,应尽量前往正规市场或超市选购,并保留购物凭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