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如何科学防范疟疾?一起来了解关键知识!
疟疾的“前世今生”
俗称打摆子、发疟子。
病原体:疟原虫(寄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潜伏期:感染后10-15天出现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
全球现状: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为高发区,每年致60万人死亡。
感染后有哪些信号?
典型症状三部曲
寒战期:全身发抖,盖多厚都冷。
高热期:体温飙至40℃以上,面色潮红。
大汗期: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虚弱乏力。
危险警告:恶性疟疾可能引发脑损伤、肾衰竭,24小时内致命!
谁最容易被“盯上”?
出境人员:非洲务工、东南亚旅游、南美洲商务往来者。
野外工作者:农田作业、森林勘探、建筑工地居住者。
薄弱防护群体:蚊帐/驱蚊剂使用不足的儿童、老人。
防疟全攻略
1、居家防护
清理环境:填平积水坑、疏通下水道,让蚊子无处产卵。
物理屏障:纱窗+蚊帐“双保险”,傍晚减少开灯(蚊喜光)。
化学防御:蚊香、电蚊液夜间使用,衣物喷驱蚊剂(含避蚊胺)。
2、出境必读
行前准备:查询目的地疟疾风险(如非洲撒哈拉以南为极高危)。
药物预防:出发前1-2周开始服用防疟药(如多西环素),持续至归国后4周。
紧急预案:随身携带青蒿素类应急药物(如科泰新)。
3、归国须知
健康监测:归国1年内出现发热立即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史。
诊断金标准:血涂片镜检(30分钟出结果)。
免费抗疟药:全国各定点医院均提供抗疟药物(青蒿素类、氯喹等)。
全民防疟小贴士
野外活动:穿浅色长袖,避免使用香水(吸引蚊虫)。
家庭药箱:备体温计、防蚊贴,境外游保存当地医院联系方式。
知识传播:教会孩子识别疟疾症状,务工人员出行前学习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