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数学之美,绽春日芳华
——大庆路学校数学赛课活动
春之美,在于播种与期待;春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为更好落实新课标,践行新课标理念,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以赛促研,以研提质,3月11—12日,栖霞市大庆路学校举办了数学教师赛课活动。
本次11名参赛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专研,反复推敲,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教学。教师们大胆创新,将全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和活动中,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例逐一呈现。
胡桂香老师讲的是《克和千克》,本节课老师从实际生活入手,以一枚2分硬币作为切入点,依托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进行丰富的实践操作和体悟。在一克的基础上不断累加,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的方法,让孩子们逐步感受1克、10克、100克、500克、1000克物品的质量,在质量累加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克产生的必要性,建立克和千克的联系:1000克=1千克。老师将知识的学习、量感的培养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张文菲老师讲的是《线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从现实生活的“线”抽象到数学世界的“线”,在探究环节借助激光笔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层层递进,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即让学生借助直观,使学习由浅入深,使学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
《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张喜坤老师引导学生提出分类研究的思想,让学生经历了转化—联系—推理的过程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鹏飞老师讲的《圆的整理与复习》,这一课数学文化氛围比较浓厚。从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圆的面积三个方面入手,由半径、直径的关系,逐步复习至周长、面积公式,再延伸到圆与圆、圆与方等知识,整体构建单元知识脉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练习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巩固运用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通过多样的练习,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认识,真正做到了“还课堂于学生”。
徐宇老师讲的《平行与相交》这一课从金箍棒入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从理解数学概念,到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对互相平行这一位置关系进行深刻的解读,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并应用于生活。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并学会了用工具画一组平行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家颖老师《认识负数》这节课,以标题:“-2的故事”来吸引住学生,课堂引入部分先让学写一些负数,观察这些负数的特点,再让学生写一些正数,比较正负数的不同。然后通过几个简短的小故事,进行深入授课。故事一通过线段图,找出来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以及数轴上数的规律;故事二以体育老师的身高记录单,设置悬念,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完善表格。抛出思考题:思考-2、0和+2表示什么意思?整节课一层一层递进,在有趣的故事练习中,把负数的知识点讲得很全面。
赵文静老师讲的是《圆柱的认识》,她把本课创新性地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探究结合,注重生成性资源利用,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素养。课堂以问题驱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运用摸、量、画、剪、比等方法,自主发现圆柱的面、棱、顶点特征,特别是底面相等、侧面展开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规律。教师注重方法引导和即时反馈,鼓励学生用数据验证猜想,培养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李香梅老师讲的是《百分数的认识》,本节数学课以“保护视力”为情境导入,通过对比三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近视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引发认知冲突:如何统一标准比较数据?学生经历“通分化同分母分数”与“分数转小数”两种方法的探究,发现异分母分数比较的繁琐性,自然引出百分数——将分母统一为100的便捷统计工具。
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核心意义,掌握读写方法,并通过数形结合(百格图)辨析百分数的两种关系:部分与整体*和独立量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手机电量、衣物成分)深化了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凸显其大时代数据下百分数具有统计量的作用。
刘增庆老师讲的是《排列问题》,本节课侧重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探究交流等活动总结出解决某一类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围绕“几人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的情景主线展开,引出排列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华罗庚的名言,渗透当遇到困难时,“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思想。通过富有情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写一些、画一画等方法帮助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散的思维条理化。
邵辉老师讲的《24时计时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课标中强调“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理解这些常见量的实际含义,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常见的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王晓老师讲的是《3的倍数》,课上王老师先让学生回顾了2、5的倍数特征,再引导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并在小组合作中聚焦斜着观察,注意3的倍数十位与个位上数字之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举例比100大的数进行验证,最后利用视频动画,数形结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展示了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立足课堂,我们敢实践,勇探索;驻足教研,我们勤反思,求高效;展望未来,我们以匠心,致初心!愿我校耕耘者在共同学习的道路上打造出更多高效、优质的课堂,用心、用爱浇灌,共育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