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丨“睡眠药物”你真的用对了吗?

日期:2025-04-14     

字号: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好的睡眠是健康基石。可失眠却像不速之客,打乱生活节奏。不少人把睡眠药物当作救星,如何在种类繁多的安眠药中做出正确选择?服用睡眠药物又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睡眠药物?

  睡眠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帮助人们改善睡眠治疗和促进睡眠的药物。

  二、睡眠药物的常见类型

  1.苯二氮䓬类药物

  代表药物:地西泮(安定)、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

  特点:起效快,可改善失眠患者的入睡困难,增加总睡眠时间。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上瘾,效果也会变差。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代表药物: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特点:催眠效果与苯二氮䓬类相似,但药物依赖的风险更低;第二天残留的药物影响小,一般不会让人白天犯困。

  3.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雷美替胺、褪黑素。

  特点:褪黑素适用于调整生物钟,建议仅作短期使用,不宜作为常规治疗失眠的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则适用于入睡困难型失眠,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4.抗抑郁药

  代表药物:曲唑酮、米氮平、多塞平等。

  特点:改善抑郁、焦虑相关失眠,同时治疗情绪问题。

  5.其他药物

  抗组胺药(抗过敏药物)等。

  三、哪些人需要睡眠药物?

  1.长期失眠患者:入睡困难,躺在床上30分钟以上仍无法入睡;睡眠维持障碍,每晚醒来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焦虑或抑郁伴发失眠患者: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常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使用睡眠药物可改善睡眠,同时缓解焦虑、抑郁症状。

  3.特殊职业人群:如飞行员、长途司机等人群,因工作需要对睡眠质量要求较高,偶尔出现严重睡眠问题,可能影响工作安全,在医生指导下可短期使用睡眠药物来调整睡眠。

  4. 经历重大应激事件者:如遭遇亲人离世、重大疾病、失业、失恋等,导致短期内出现严重睡眠障碍,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无法缓解,可短期使用睡眠药物辅助睡眠。

  5. 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经医生评估后,可使用睡眠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需特别谨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四、睡眠药物的潜在风险

  1. 依赖性和耐药性:不遵医嘱,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或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药性。

  2. 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尤其老年人)。

  3. 跌倒风险:夜间起床时头晕、乏力、行走不稳,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跌倒导致骨折等意外。

  4. 戒断反应:突然自行停药可能导致失眠反弹、焦虑、震颤等戒断反应。

  5.影响呼吸功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引发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6. 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睡眠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与酒精合用会增强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昏迷等。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部分药物可能致畸)、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衰竭、重症肌无力患者,对药物过敏者、儿童。

  五、如何科学使用睡眠药物?

  使用睡眠药物的首要原则是:遵医嘱服药。

  1. 短期优先:用药不超过2-4周,需医生评估后续方案。

  2. 最低有效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过量。

  3. 避免每日连续使用:按需服药(如每周2-3次)。

  4. 联合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睡眠限制疗法等。

  六、自然助眠替代方案

  1. 光照疗法:白天暴露于自然光,夜间避免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蓝光。

  2. 饮食调整:睡前避免饮酒和咖啡;可尝试温牛奶、小米粥。

  3. 运动:日间适度有氧运动,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4. 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深呼吸、白噪音助眠。

  七、注意事项:

  勿自行用药:睡眠药物大多是处方药,长期失眠应避免盲目自行用药,切勿滥用褪黑素等非处方药,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药。

  病因排查:失眠可能是焦虑、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症状,需全面检查。

  特别提醒:

  对于睡眠药物,我们既不应谈药色变,认为一用就成瘾;也不要过分依赖,为了达到满意效果,同时服用多种安眠药。睡眠药物作为改善失眠的辅助治疗手段,并不能根治疾病。出现睡眠问题,患者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规范用药、调整生活习惯及配合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健康睡眠节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睡个好觉!


  本期专家: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六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王飞飞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神经调控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山东省残疾人康复学会第一届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烟台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烟台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理事。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1部。


  2025年4月14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