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求真务实”的理念,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纪律,向教育教学常规管精管细化要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具体制度
(一)、课程与教材管理 (教务处负责)
1、规范教材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国家课程,认真做好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使用。
2、落实课程表备案制度。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教师用课程表、学生用课程表所指示的课程一致,无“双课程表现象”。
3、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察、作品展示、探索过程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4、规范教辅管理。学校不向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推销的市教育局公布教学用书以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教师不得将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教辅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的依据。
5、成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开发区教育局的要求制定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细则,将纳入循环使用范围的教科书全部实行循环使用。
(二)、教学计划管理 (教务处、教研处)
1、学期开始,学校、教研组和教师应根据课程计划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各自的学校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教师教学计划。
2、学校计划要合理进行教师的业务学习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和谐高效课堂教学、作业改革和课题研究等。
3、教师的学科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计划、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要努力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课时划分科学,教学进度清楚,教学措施详细,时间分配合理。
4、各教研组要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所有计划于开学一周内上交教研处审核。
(三)、备课管理(教研组长、级部主任)
1、授课教师上课前必须按照课标要求认真备课,严禁无教案上课,提倡超周备课,并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2、教师的个人备课要根据学科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反思。(按教研室统一发的备课本的格式进行电子备课)。要求任教同一学科3年以上的教师可实行电子备课,任教同一学科3年以下(含3年)的教师必须手写备课。
3、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间周一次大教研组集体备课,全学科参加。每周二、四晚学后进行集体备课。详细要求见《第一小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4、学校要完善备课检查制度。教案检查采取定期普查(每学期两次)或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检查结果要实行定性评价。
(四)、上课管理(教务处、 级部主任)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做到不挤、不占、不让任何学科。教师不得擅自缺课、自己调课。
2、教师要提前2—3分钟到教室,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同时督促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
3、教师上课前要清点学生人数,弄清学生缺席情况,对非正常缺席学生应及时报告教导处。
4、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5、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板书规范;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探索、体验,目标达成度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6、坚持探究式、合作式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
7、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规范,衣着要得体,教态要亲切自然。教师授课时要站立讲课,不在授课时随意出入教室、会客、接听电话,与室外人交谈;严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不任意拖课,不早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8、教导处要加强平时检查力度,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
(五)、作业的设置与批改管理 (教务处 级部主任)
1、各学科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主要是巩固性、探究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详细见《第一小学作业改革方案》。
2、要严格调控学生作业总量,一二年级巩固性作业在课内和校内完成,取消书面作业;三—五年级语文、数学每天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
3、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按时、规范、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4、优化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教师批改作业要求认真、细致、及时,及时填写《作业批改记录》。教导处要建立课后作业审查、检查、抽查、备案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教研组每月检查一次作业批改情况,学校不定期抽查与检查相结合,并留有记录,直接与期末考核挂钩。
(六)、教学研究管理 (教研处 教研组长 )
1、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周学科备课组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大教研组间周组织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并留有教研记录。
2、健全听评课制度。不满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3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每学期听评课15节以上;校长和负责教学的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评课30节以上,做好听评课记录,加强与执教教师的交流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及时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4、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周写两篇读书摘要,一篇读书感悟。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项读书随笔、读书演讲等比赛活动。
5、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师徒结对、沙龙、研讨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成长。
(七)、课外指导管理(教务处)
1、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办各种兴趣小组,每周三进行一次,活动要求详见《第一小学活动课实施方案》。兴趣小组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每次活动有主题。加强综合实践课的指导。
2、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各科教师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书活动,形成学校读书明星的表彰和评选制度。
3、举办体育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活动,每学期一次。协调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保证课内和课外一致性和整体性。
(八)、教学质量检测与教学评价管理 (教务处)
1、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指导,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
2、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班主任期末要及时填写小学生成长手册。
3、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结果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4、改革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单纯以成绩评定教师的工作。
(九)、教学常规督查管理(教务处 教研处)
学校成立教学常规督查小组,制定相应的督查评价方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和教研活动等工作进行全程督查,实行一查一通报,一查一整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