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对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意义非凡。为切实落实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我校紧密结合自身教育实际与办学特色,精心规划2025年劳动教育工作。期望借丰富多样且贴合实际的劳动实践,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培育良好劳动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和未来生活筑牢根基。
一、工作目标
(一)厚植劳动意识,树立正确观念。
借助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及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形成积极劳动态度。
(二)提升劳动技能,增强自理能力。
依托系统课程与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掌握生活自理、校园服务、简单生产劳动等技能,如整理物品、制作餐食、参与校园绿化、进行手工制作等,提升独立生活与社会参与能力,更好适应未来生活。
(三)培育劳动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养成勤劳、负责、协作的习惯。借团队合作劳动项目,培养团队精神与沟通协作能力;面对劳动困难时,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塑造坚韧、探索的劳动品质,促进健全人格发展。
(四)推动全面发展,实现五育融。
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德智体美各环节,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各育协同。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提升道德品质;解决劳动问题锻炼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体力活动增强体质;劳动成果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审美素养,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二、工作内容与安排
(一)课程教学
1. 课程设置与规划:每周设一节劳动教育课并排入课表。依低、中、高学段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特点,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与目标。低年级侧重生活自理,如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中年级注重校园服务与简单手工,像校园卫生打扫、折纸剪纸;高年级开展综合项目,如种植养殖、木工陶艺制作,实现进阶式教育。
2. 教材与教案研发:组织校内骨干教师,结合本校学生情况与本地文化特色编写教材教案。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本地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关注时代热点,如环保主题实践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增加案例分析、互动环节,提升教学趣味性与实效性。
3. 学科融合教学:在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渗透劳动教育。语文教学中,借学习劳动主题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价值,组织写作锻炼表达能力;科学课开展种植饲养实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美术课以“劳动之美”为主题,让学生创作劳动场景作品,提升审美与劳动认知。
(二)实践活动
1. 校园实践:定期开展“校园清洁日”,组织学生清扫校园教室、走廊、操场等区域,培养卫生意识与责任感。设立“绿植养护周”,班级负责养护校园绿植,学生学习园艺技能,了解植物生长规律。优化升级“小小农科院”,划分种植区、养殖区、科普区。种植区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全过程;养殖区饲养小型家禽家畜;科普区设置展板展示农业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
2. 技能竞赛与展示:举办“创意手工秀”竞赛,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设不同主题与奖项,激发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开展“生活小能手”劳动技能展示活动,涵盖烹饪、收纳、修理等项目。
3.公益活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学校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组织公益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家庭、社区组织的助老助残、绿化美化公益劳动。每年寒暑假,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新农村一次,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让家长对活动进行及时反馈。
在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同时,应教育他们懂得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劳动光荣,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要动手。因此,不能轻视体力劳动。让孩子在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三、课程实施
(一)确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责任分工。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综合实践课、研学旅行课、劳动主题教育课进行全方位整合,德育处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学习效果评价,教导处做好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过程管理与培训,德育处、教导处积极做好家长的引导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四)规范实施过程。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
结合结果评价,考察学生的劳动成果和质量。
强调多元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
(二)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同伴评价: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成果展示评价:通过劳动成果展示会,由师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实用性和美观性。
(三)评价结果应用:
1.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档案。
2.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3.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