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志德育
德是成与志的目的,志是德与成的前提,成是志与德的归宿。成志德育课程聚焦立德立志,确立“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行中有德”的凤翔培养目标,实现“成志”教育的三部曲“成人、成才、成功”。
1.针对传统德育工作“以学校为主阵地,忽略家庭场域的教育性”与新时期“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脱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孤立平行不交融及学生道德观偏颇等问题,我们着手思考学校德育开展的策略与方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校文化理念重构,整合家校育人资源,确立家校携手 成志德育的教学思想。
2.教师构建以雅志教师为宗旨,博雅、温雅、儒雅的教师群体,让教师们通过思政课程树立具有大格局、大视野的大世界的大先生。
3.加强学校思政一体化教学研究。学校突出“三个真实”。一是研究主题要真实。倡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以真问题为切入口确立研究方向。二是研究过程要真实。要求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研究真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真实践,以具体的、真实的实践推进教学研究。三是研究的结果要真实。让学生实践出真知。
(1)初期:在一至五年级依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在学生消化理解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孝道德育”为目标的学生德育熏陶。秉承“爱在凤翔,孝行天下”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孝”为德育研究方向,借助家庭教育活动,构建力在“知恩感恩报恩”的“孝道” 德育。
(2)中期:博爱德育。在“孝道德育”的基础上,增加以“爱”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阵地,构建重在培养“仁爱关爱友爱” 的“博爱” 德育。
(3)后期:成志德育。基于校名特点,确立“凤飞千仞 为志而翔”办学理念,并以“志”为核心元素确立成志德育。同时重构学校顶层文化设计。在原“一训三风”基础上,植入家校共育理念,将立德树人融入家庭教育,增加“言传身教 明德尚善”家风内容,形成“一训四风”。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准确对接,创生出家校协同共育的新理念。学生构建以“树成长之志 搏千尺高空”为成长目标,以读书活动、劳动教育、红色文化、社区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深化思政课程与日常课程的融合,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大思政课程理念。
二、教育教学
教育质量是立教之本、立校之本,学校将始终坚持“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理念不动摇,积极推进一切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坚决减少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关的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开展“习惯+思考+表达”的习惯细化工程。剖析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思”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基本要素,有的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习惯,但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良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学期继续加大对学生习惯培养,着重夯实说、思、写的习惯;开展习惯培养常态化工作,加强对计算、口算、听算、听写、英语听力等专项习惯培养,制定月习惯培养内容和活动主题配档表;继续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学科活动,夯实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提升学生基本能力;加强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本着减负增效原则,各项作业从设置、书写、批改等各方面严格要求,统一标准。一二年级严格按照要求取消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体育锻炼、家务劳动、家庭阅读、艺术欣赏等素质作业,对高年级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差异性作业、选择性作业。
2.开展“阅读+口语+习作”阅读序列工程。本学期将围绕“清晨一诵、课前一读、晚间一记、每周两课、每班一集、每月一评”继续开展读书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书后进行口语复述,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围绕读书活动进行创意习作的练习,进一步开展以“阅读”为核心的习惯养成教育,通过“阅读伴我行”、“秀我书写”、“凤翔小讲堂”等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带动听、说、写、思等学习习惯养成,以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带动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树立大阅读观,积极推动阅读教学融入学科教学研究。
3.深入“成长+”校本教研培训活动。实行课改实验大学科组长负责制,由学科教研组长在学期初拟定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方案,加强活动过程的督导、评估,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落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汇报课、展示课、研讨课等活动,以邀请名师指导、加强同伴协作、与家长互动等方式,促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课堂中践行高效和谐的课堂理念,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而推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以“智慧论坛”活动为抓手,继续开展每月一次的论坛学习分享活动,提升教师总结反思分享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4.启动“教研量化平台 促教研质量飞跃发展”。由教导处牵头制定学校教研组考核方案,级部考核方案。展开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让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少走弯路,特别是让年轻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教材,解决平日教学中问题。
5.探索“管理+”教学质量提高策略。严格常规管理,坚持教导处日检查和级部月检查相结合、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单项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制度,及时总结与反馈,并将检查结果按比例纳入教师工作考评,对教学管理做到督导检查动态化、经常化、多样化;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学科知识检测,规范组织程序,组织教学质量分析会,加强检测后的动态管理指导,关注薄弱学科、薄弱年级、薄弱教师,并根据学生情况做好培优补困工作,多种渠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