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2025年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日期:2025-03-04     

字号:

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本年度劳动教育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课程体系建设与跨学科融合

(一)课程设置:

独立课程保障: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每周总计2课时的劳动教育时间。

内容丰富多样:课程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校园清洁、个人整理)、生产劳动(基地种植、手工制作)和服务性劳动(校内服务、简单的烹饪体验),确保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年龄特点。

(二)学科融合渗透:

有机融入:将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例如,在科学课中结合种植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周期、学习农业知识;在语文课中,围绕劳动主题进行写作、阅读和讨论,理解劳动的价值;在美术课中,进行与劳动相关的创作(如描绘丰收景象、制作手工艺品)。

知行合一:通过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建立联系,深化对劳动意义的理解。

二、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

基地有效利用: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劳动实践基地,实行“级部责任田”制度,将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分配给不同年级或班级负责。

师生共同参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劳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进行蔬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

全周期体验:组织学生完整体验农业生产周期,从前期的翻土、选种、播种,到过程中的浇水、施肥(倡导使用有机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物理或生物方法优先),再到最后的收获、分享或处理。

强化技能与意识: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技能,更在劳动中体会到艰辛与不易,培养了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同时在协作劳动中强化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 家校社协同,拓展育人空间

家庭劳动常态化:

契约引导:设计并推广使用《家庭劳动契约书》,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商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任务(如打扫房间、洗碗、照顾弟妹、参与家庭购物计划等),明确责任与期望。

社区资源引入(初步探索):尝试与周边社区、农户或相关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劳动体验与社会服务机会(此项可根据实际情况详述或略提)。

四、 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足迹

建立“劳动成长档案”: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劳动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其参与各项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表现、技能掌握情况、劳动成果(实物照片、作品、报告等)以及态度、习惯的养成。

注重过程与发展: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协作性、创新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通过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动态的评价。

激励与展示: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小竞赛、成果展示会、“劳动小能手”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