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防范措施
1.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体育工作安全领导小组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层层负责,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有效的安全机制, 不断加大学校体育软、硬件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体育教师、班主任等落实到具体的学校体育工作之中。
2.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安全的法规、办法、理论的学习结合学校、年级或班级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通过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理论课或班级的主题班会等形式指导并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解决的办法等。体育教师、班主任要指导本年级、本班体育委员、体育骨干分子等做好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 学校、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对本班学生积极宣传上意外事故保险的意义等事宜。
3.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广开渠道,加强宣传通过设置体育知识、安全知识的宣传栏、体育锻炼安全提示牌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与教育。 随着条件的改善,学校应该建立体育活动的知识、安全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各种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伤害事故原因, 随时提供给学校,为学校教育决策服务。每周、每月或每学期根据实际开展的体育活动和学校的“中小学生安全日”确定时间进行“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为主题(可以是某项小型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运动会等具体工作)的交流活动,范围可以是班级的、年级的和全校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4.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安全体育与健康教学、早操、大课间活动、小型竞赛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小型多样体育竞赛、学校运动会的地点应安排在学校的体育活动区域或平整的场所范围内,确保学生安全、足够地使用,若场地不足,各年级或班级以及各项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实际统筹兼顾、错开安排。
5.加强、加快硬件建设,合理布局,给学生一片安全的天空。上级部门和学校要为学生在校内体育场所开展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不断创造条件,决不允许有占用体育场地的现象, 学校体育活动不能到校外机动车道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学校应当定期排查学校各种安全隐患。 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长期的重点应当是进行学校体育场地、设备和器材质量安全的检查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管理、检测和维修制度,以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给学生一片安全的天空!
6.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伤害事故对已经出现的运动损伤情况,首先体育教师、班主任、同学等不要慌张;然后要做出妥善的急救措施,通过学校或医务室人员决定是否送乡镇、区级医院或临近的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等。 如果发生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千万不要盲目移动, 可以直接拨打120急救中心,由专业医务人员处理,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但要做好冬季的保暖、夏天的防暑等有关事宜。
二、安全教育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健身、 安全知识、意识培养的主阵地,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从全年、学期、单元以及课时计划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体现安全意识的逐渐培养, 特别是每节课都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在教案上体现, 并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要认真例行每节课检查学生的着装、所带物品等,具体应该做到:
1.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树立安全观
(1)课前要备好课要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上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具体的安全措施、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教师对那些体质差、技能差、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的学生要进行帮助。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 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把体育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做到了有效的预防。
(2)课前要仔细检查场地、器材排除器械安装不牢固等隐患,并且定期检查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时维修和增添必要的体育器材、设备。
2.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安全措施
(1)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常规的建立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其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实施严格的课堂常规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安全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必须强调安全的重要, 让学生知道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着装轻便、大方,符合进行运动的便利。不拖拖拉拉,不穿高跟鞋,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带胸针等物品,不留长指甲等。
(2)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纪律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例如,学生未经允许不能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投掷类和接力跑等项目。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面投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学生都投掷完以后再统一捡回器材,队伍中的其他人不可乱跑、抢掷。上课要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当及时制止。
(3)体育与健康教学场地的设置、 器材的摆放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场地是一堂实践课进行的必要条件。合理布局与场地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 及时清除小石块、杂物等,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体育与健康教学器材地放置有必要的讲究。这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始或教师临时的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跑的项目中不要用各种球做标志物,尤其往返跑和蛇行跑等,若用球做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球容易滚动离开原有的位置,可能把学生绊倒,更有甚者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体育课后不宜将危险器材如铅球、铁饼、标枪等随意摆放在操场上,以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生因为好玩将器械投出致使人身伤害。可以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体育与健康教学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发挥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清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愉快健康地锻炼身体。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给“弱者”或技术水平较差的同学锻炼的机会,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 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培养与发挥他们的能力,赋予他们责任,鼓励、表扬他们认真积极地协助教师做好安全的保护与帮助工作,为创造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3.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和有关教材的教学必不可少。
(1)掌握身体失去平衡的自我保护方法
一是,身体“紧张”后应该向前或侧面扑出去,要抬头,手臂与身体保持“直”的姿态,达到大面积的着地。
二是,使自己的身体团身成为“球”的形状,达到最小的半径,使身体大面积着地,不能用手或肘关节或膝关节的“点”去撑、跪地,应该是过渡的缓冲用力,接着是屈臂团身的滚动。
(2)学会课堂教学保护帮助方法
通过加强各年级体操中的技巧教学,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前、后滚翻及各项关于滚翻的教材,以及在实际体育活动中的使用;通过体操各项教材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互相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真正做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根据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
为了提高练习兴趣,小学生、中学低年级可以较多地采用游戏或游戏教学法的形式,中学的中高年级也可以适当采用, 也可以较多地与教材较好的结合, 或者每节课安排身体素质内容的“课课练”方式。因为身体素质的全面、良好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身体素质具体练习内容的安排应该在学年、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中系统、全面的考虑,具体到每节课要考虑中小学生年龄、 性别和个体的差异等,特别要加强力量、柔韧素质的练习,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例如,学生中踝关节的力量、柔韧素质的不同,素质好的踝关节扭伤(崴脚)的发生会明显降低。无氧代谢、静力性力量(憋气的)的运动方式在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不宜安排,对小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会有损害! 例如,拔河、顶肩角力等。小学高年级、中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适当安排, 但是要以动力性的力量为主。
(4)通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运动中,由于动作不规范而发生的运动损伤是常见的, 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要认真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合理动作教会规范的技术要领, 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合理地运用技术动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视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上处处想到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学上扎扎实实,认真负责,教学方法创新,大胆尝试,管理上严格要求,就可以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和谐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校师生参与的活动,要保证做到“安全第一” 。
1.各班体育委员、体育骨干组织本班学生上、下楼要有秩序、礼让、比较迅速整齐。在学校(或年级办公室) 、班主任、体育教师、体育部的指导下进行跑步锻炼等健身活动。
2.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 班主任指导本班体育委员、体育骨干组织好本班学生上、下教学楼时要有秩序、礼让、比较迅速整齐。在学校(或年级办公室) 、班主任、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课间活动。
3.身体状态确实不好的学生方面 以年级主任、班主任签字的假条有效。
课外体育活动因为活动形式多样, 学生的参与人数较多,相对较为分散,因此是安全防范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小学,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网络,制全体教师参与开展体育活动的安全岗位责任的有关规定, 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以便配合体育教师安全地开展好各项体育活动。 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好此项工作。 结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从兴趣出发,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活动内容。体育教师在每次活动中要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班主任要在每次活动中有详细的记录, 对应重点防范的安全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和制定安全管理预案。 班主任指导本班体委、体育骨干带领学生认真做好热身活动(特别是冬季时间要长一些) ,按照体育场地、器材使用上的提示牌要求进行健身锻炼活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员的课余运动训练的时间要互相避开,在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时间内学生不要到投掷场地、 跑道上、助跑道上和有关的课余训练场所进行各种活动。 体育教师要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巡视、指导学生的健身锻炼。
(三)课余运动训练方面
1.少年、儿童运动员的选材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队员的选材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不适合课余训练的学生不要招入队中,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对初选的学生运动员要做一次常规的体质检查,特别是胸透,每年要检查一次,以便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2.运动员的训练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教练员要带领或指导运动员做好充分的、一般的、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指导运动员按照体育场地、器材使用提示牌上的要求进行课余运动训练。运动量、运动强度、训练手段、方法的采用等要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要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可能出现的危险。少年儿童较大重量的力量训练要少采用为宜, 教练员要严格地监督与控制。各种力量的训练要在教练员的调控下进行。
3.教练员组织的课余训练要具备高度负责的精神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关注全场, 特别是可能存在的危险,教育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注意可能存在的过往行人的安全, 教练员要做好课余运动训练的巡视、指导运动员的课余运动训练。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做好每天课余运动训练后的放松、恢复,这是一次训练课最后的重要内容,不能忽视,要求运动员有正确的认识并认真完成,这对于完成每次课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训练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课余运动训练后的观察、 询问与医务监督等,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合理安排训练的运动量、运动强度、训练手段与方法,避免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四)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方面
1.制定竞赛规程包括安全防范的要求、措施等。
2.培训裁判培训特别强调安全的重要, 各项目的裁判长由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和热爱体育运动的普通教师、学生体育骨干担任,赛前针对各项目要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指导裁判员教师或学生体育骨干熟悉、 实习本项目的裁判工作,制定本项目组织比赛的安全预案
3.组织好观众运动会要设立精神文明评选委员会保卫组、纪检部等,通过协作有秩序、有监督、有评价,不参赛的学生要在指定的位置观看比赛。
4.设立医疗救护组对已经出现的运动损伤情况做出妥善的急救措施, 送医务室或决定是否送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等。
5.外出参赛参加区级、市级等体育比赛的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要使用合格的交通工具不得超员运载,不得乘坐没有驾驶执照的人员驾驶的车, 要请有经验的驾驶员,不得酒后驾车。以及饮食的卫生要有保证在各方面证件、 执照齐全有良好信誉的饭店就餐。参加比赛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体育比赛安全预案等。
(五)校外体育活动方面
需要开展大型体育活动(如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学校以及其他大型学生活动,必须经过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的,应事先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和支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安排在校园外开展的体育活动可以组织在附近的安全场所内进行,避开交通要道,要选择适宜的路线和场所,并周密计划,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六)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
1.体育教师、班主任应该密切,对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有其他疾病不适合进行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列出名单,并与家长协商决定能否参加体育活动。
2.不适宜进行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由家长和学生本人与学校签订 《不适宜进行剧烈体育运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