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最高可达40℃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既往有基础疾病、高龄、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发热伴传播途径主要有:(1) 媒介传播(蜱叮咬): 蜱是大别班达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2)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方法:1、注意个人防护,防治蜱虫叮咬。尽量减少在草丛、树林等地坐卧。如需进入草地、树林等环境,应穿着浅色的长衣。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回家后洗澡时,仔细查看有无蜱虫粘附或叮咬情况。2、进行整治,减少生产、生活环境中的蜱虫。家中养殖牛、羊、犬等动物时要注意定期用倍硫磷、顺式氯氰菊酯等药物清除动物身上的蜱虫。必要时可用药物灭杀家居环境中的游离虫。
3.避免用手直接接触蜱虫,发现蜱虫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到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一旦发现蜱叮咬或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损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就医过程要告知曾被蜱叮咬,便于医生明确诊断,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5.陪护、照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佩戴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