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与教育生态优化,以“创新·融合·生长”为主题,构建了五大特色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校协同和教学管理的多维联动,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性的教学活动。
一、课程优化与学科融合工程
1. 核心课程迭代升级
语文实施“读写一体化”改革,设立经典诵读周(3月)、创意写作月(4月),数学开展“生活化问题解决”主题教学,开发校园测量、社区统计等实践模块。英语学科推行“戏剧浸入式”教学,期末展演包含英文短剧、新闻播报等场景化考核。
2.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规划三大主题项目:“海洋生态保护”(科学+语文+美术)、“非遗文化传承”(历史+劳动+音乐)、“智慧校园设计”(数字+信息+工程)。每个项目设置6-8周周期,实行双导师制,成果通过校园展览、数字作品集多元呈现。
3. 校本课程体系重构
新增《胶东民俗探秘》《人工智能启蒙》《财商实践课》三门特色课程,其中《海洋生物多样性》课程与烟台自然博物馆共建,包含4次户外研学考察。
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1. 分层培养体系
新教师实施“青蓝工程”(1对1导师制),骨干教师开展“领航者工作坊”,组织教学策略微创新大赛。4月举办跨校区联合教研,重点研讨“差异化教学策略”和“课堂生成资源利用”。
2. 专项能力提升
开展系列主题培训:大单元教学设计(2月)、教育心理学应用(3月)、数字技术融合(5月)。设立教学反思日志制度,要求教师每周完成2篇课堂观察记录,学期末形成个人教学改进白皮书。
3. 科研引领发展
成立“学习科学”“教育评价”两个校级课题组,积极申报市级以上教研课题。
三、学生素养提升工程
1. 全学科阅读行动
打造“1+X”阅读体系(1本必读书+多本选读书),设立晨诵(8:00-8:15)午读(12:30-13:00)暮省(15:40-16:00)三级时段。3-6月分别开展“童话创编”“科普知识竞赛”“诗词大会”“历史人物cosplay”主题活动。
2. 科技素养培育
5月科技文化周设置四大板块:编程马拉松(Scratch创意赛)、未来城市设计展、院士科普讲座(线上连线)、家庭实验室成果汇报。组建无人机、3D打印、天文观测等6个科技社团。
3. 艺术体育赋能
推进“一生一特长”计划,开设陶艺、京剧、跆拳道等12个选修模块。4月举办春季体育嘉年华,创新设计团队障碍赛、校园定向越野等集体项目,融入数学坐标、地理方位知识。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1. 家长成长学院
设置家庭教育微课程,开展“课堂观察员”活动(家长每月随堂听课1节)。3月组织“教育观念工作坊”,针对作业管理、手机使用等热点问题进行情景模拟研讨。
2. 社区资源联动
与5个社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开发“小小银行家”“法庭角色扮演”等职业体验课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3个,安排食品安全检测、新闻采编等岗位实习。
3. 心理健康护航
运行“心灵树洞”在线平台,双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设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认证制度,4月举行校园心理剧大赛,重点关注同伴交往、挫折应对等成长议题。
五、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1. 过程性评价改革
推行“成长存折”评价系统,涵盖学习习惯、实践创新等6维度。学科实施分层作业制度,设置基础巩固(必做)、能力提升(选做)、项目挑战(团队)三级作业体系。
2. 动态质量监测
建立月考数据雷达图分析机制,重点关注后30%学生转化率。5月开展全学科核心素养测评,采用纸笔测试+实践操作+口语表达复合评价方式。
3. 教学常规督导
实行“三查三看”制度:查备课(看教学设计)、查课堂(看学生参与)、查作业(看分层落实)。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钢笔字、课件制作、说课),获奖作品纳入学校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