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卫生院医疗安全管理办法

日期:2025-03-01     

字号: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缓解医患矛盾,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非手术系列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一)标准:

1、诊断治疗符合“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2、住院病人中医治疗率≥60%、好转治愈率≥ 90%;

3、住院时间符合该病区平均住院日要求;

4、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90%以上;

5、病历及相关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入院记录四诊资料完整;首程及日常病程记录理法方药一致;用中药(饮片、成药、注射剂)应有中医辩证;急、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及治疗须有中医参与; 至少有一次中医师查房记录5 要素齐全:辨证分析、治疗法则、处方用药要点讲解记录、及时纠正下级医师的诊疗缺陷;病历甲级率≥ 90%,无丙级病历,出院病历五个工作日归档。

(二)措施:

1、严格执行“临床技术诊疗操作规范和流程”。

2、严格执行“三级医师管理”:入院8 小时内即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24 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及一般辅助检查; 48 小时内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72 小时完成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 3 日内没有确诊及时组织科内或院内会诊以尽早确诊(以上执行中特殊情况除外)。

3、保证诊治质量:严格按照医疗诊治程序,合理检查、及时诊断,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力求提高诊断准确率、治愈率、好转率,降低无效率和死亡率;

4、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认真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权、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让病人对诊治情况、特殊检查治疗、费用标准详细了解,征得其同意、签字;非患者签字应有授权委托书。

5、病历书写及时规范,表述准确,内涵丰富,书写工整。

6、加强质量控制、督查,纳入月绩效考核。

二、医技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一)标准:

1、技术操作和诊断治疗符合“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2、医技报告真实、规范、准确、按时,有审核签字;

3、热情服务,耐心解释;病人对辅助检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4、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严格执行“临床技术诊疗操作规范和流程”。

2、制定相关医技科室以及质量考核标准,定期进行检查、绩效;

3、杜绝非医学性别检查及无资质人员出报告单;

4、服务热情,解释耐心,协助搬动、挽扶病人,动作轻柔,尽可能提供便民服务措施,不断提高患者对医技科室辅助检查的满意度;

四、急危重病员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一)标准:

1、急危重病员诊断抢救治疗措施和方案符合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快速、高效;加强中医药在急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参与度。

2、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及时、准确、规范书写病历,

3、会诊讨论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急诊急危重病人会诊应在≤10 分钟到达现场。

4、门诊、急诊留观不得超过 72 小时,住院病人 3 日未明确诊断或病情恶化者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会诊讨论, 尽快明确诊断, 制定相应诊治计划和方案。 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要组织科内进行讨论分析。

5、急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80%。

6、急救药品物品齐全,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8、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二)措施:

1、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严格交接班。

2、为急危重病员的检查、入院、手术等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和流程,保证各种措施和方案的有效落实。

3、急危重病员的检查、转科、转院各部门要通力配合,提前做好准备,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和护送,并准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4、参加医务人员的培训,人人熟练掌握急危重病员的抢救治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标准。

5、在抢救的同时,逐级报告,必要时组织科间和全院会诊及抢救。

6、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对危急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核。

8、及时与病人家属及单位联系,随时将病情进行通报,重要诊治措施、监护计划、有创检查应征得本人、 家属或委托人同意, 并签署医疗同意书或授权委托书。

五、有创诊疗操作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一)标准:

1、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资格;有创诊疗操作项目必须是必要的、可行的。

2、病员及家属同意。

3、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4、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5、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及时完成相关操作记录。

2、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

4、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病员心理准备、 物质器械、药品、人员等等。

5、操作完成后及时告知操作结果交代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护理、观察和随访工作。

七、急救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 突发事件 )

(一)标准:

1、急诊急救人员相对固定(75%),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的医师、 护士,必须具有较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综合能力。

2、院前急救人员  24 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 5 分内出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待病情允许及时转送到指定或病员要求的医院治疗,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3、急诊抢救药品准备器材齐全,设备(包括车辆)保证正常状态,能满足院内院前急救需要。

4、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书写留观病历。

5、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医院相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措施:

1、加强爱岗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爱岗敬业、 勇于奉献、“救死扶伤”高尚的职业情操。 加强首诊负责制、 岗位责任制、 交接班制等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2、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驾驶员定期举行急救演练和培训。

3、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4、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5、加强与病员及家属的沟通,知晓急救的各种风险,及时签署转送、转诊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5、进入我中心的急救病员按照医院急救病员“绿色通道”组织急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