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建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政治站位
一是持续深化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教师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上级党组织的相关部署要求,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契机,引导党员教师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是强化党性修养锻炼。结合重要纪念日、节日等,开展主题鲜明的党性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前夕组织党员教师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七一”建党节举办党史知识竞赛、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增强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定期组织党员教师观看红色教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让党员教师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
(二)夯实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一是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每月至少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1次党小组会,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党课教育,提前做好会议安排,明确会议主题、内容和要求,提高会议质量,切实发挥党组织内部沟通交流、民主决策以及党员教育的重要作用。每月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将学习教育、志愿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主题党日成为党员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
二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考察培养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党员考勤、请假等制度,规范党员言行举止,要求党员教师在工作中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完善党员量化积分工作,通过民主评议、量化考核等方式,对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党员积极进取、担当作为。
(三)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一是推动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凭借每学期学校示范课平台,开展“党员教师示范课”活动,展示党员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教学理念,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党员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带头开展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资源开发等工作,以党建引领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助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发挥党员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组织党员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式教学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内容融入教材,丰富德育资源,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安全工作
(一)强化管理,提高意识。
1.贯彻落实安全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级部门有关安全工作文件、会议精神,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2.继续落实领导值班制度。要坚持贯彻落实“领导值班制度”,做好检查登记;每日值班领导坚决做到提前到岗,课间加强巡查,有效遏制各类校园伤害事故。
3.排查整改安全隐患。领导小组每月组织人员排查学校安全隐患,并形成记录。同时及时协同总务等部门做好安全隐患整改工作。
4.加强保安人员管理。强化保安管理机制,落实好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严把“校门关”,并加强上学、放学期间的家长接送等方面的安全管理。教学时间范围内,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教学区,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师生因事因病离校,都必须履行相关的请假登记手续。
(二)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1.安全工作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坚持把安全放在学校各项工作之首,对学生负责,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
2.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增强安全意识。坚持落实安全工作各项制度,努力把安全防范工作做细做实,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做到齐抓共管。明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明确安全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班级,明确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职责,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严格安全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做到谁失职,谁负责,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1.严格安全责任制。落实好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分工负责,层层落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
2.抓好教育日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努力将活动落到实处。
3.加强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上下午放学前等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严格课间、午间活动,尽可能地杜绝追逐、打闹现象,规范自主行为。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教育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注意文明走路和乘车安全;加强对学生校外行为的安全教育与引导,做到不玩火、不玩水、不玩电,提高防诈骗、防拐卖、防火灾、防毒品等意识;组织出好安全教育黑板报;落实好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并布置学生按序时进度完成安全教育相关网络作业。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4.细化安全管理。注重安全防范,严格领导值班制度,做好对学生的活动监护工作,保证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落实家访规定,定期召开家长会,要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重大节假日前学校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或利用钉钉、微信等平台来共同教育学生,构筑安全防线。
6.加强学校生命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生命教育,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学生防火、防电、防盗、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自然灾害等安全知识教育,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类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切实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堵塞漏洞,保障学生安全,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7.加强法制教育。切实加强对师生的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侵害教育纳入课堂;要继续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在维护学校治安、对学生法制教育,帮教后进学生等方面的作用,并通过法律讲座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8.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教育和教师心理调适工作,学校教职员工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严禁教师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压力,防止和减少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从源头上消除了因心理不健康所产生的不安全现象。
三、德育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1.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培训。首先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鼓励班主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先进的经验,使班主任常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次,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好每一节晨会、班队会课,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最后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例如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班级教育小故事分享,教育家故事引领等。通过开展讲座和交流,帮助班主任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和创新意识,确保他们能更好地落实德育工作。
2.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评估机制。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将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学生问卷调查、家长反馈和教师自评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德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同时,将通过阶段性总结,分析德育工作的成效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确保德育活动能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深化家校协同机制,促进家校共育合力
1.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与交流活动。我校将定期录制家长智慧课堂,内容涵盖家长如何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学校还将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
2.深化家访活动,关注学生成长。为了进一步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学校将在本学期继续开展家访活动。通过家访,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帮助家长发现孩子的成长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和辅导。同时,家访也是一种有效的家校互动方式,可以增进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3.关注特殊群体,感受家庭温暖。特别重视单亲、无亲、贫困、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单亲、无亲、残疾、贫困学生档案,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形成家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学校将积极推动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德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校与社区合作,邀请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参与到学校德育活动中来,通过共同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更为广泛的教育合力。
(三)拓展德育活动载体,营造立德树人氛围
1.组织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践行“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理念,紧扣“做最好的自己”,持续开展系列性主题班会,系列性日常演讲,系列性升旗活动,班会、演讲、升旗活动“三合一”,注重激情教育,渲染浓厚的主题氛围,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规范学生行为,使育
人主题深入学生心中,提升人生境界,达成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将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
2.加强行为规范与常规管理。我校将在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通过大队委每日常规检查和每月文明班级评比,严格要求学生的课堂纪律、言行举止及文明礼仪。结合主题班队会,定期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学生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训练,开学第一个月进行养成教育强化训练,充分利用班队会、晨会等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坐、立、行走、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的训练。
(2)继续推行领导、教师值日、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周公布一次进行小结,反馈给班主任,并及时评出文明班级,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全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
3.创新德育活动评估与反馈机制。为了提升德育活动的效果,学校将创新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每次德育活动后的总结会,收集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活动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成功的活动,我们将推广经验;对于存在问题的活动,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每次德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推进五育融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将持续将德育作为五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社会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将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2.智育为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将在德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智育的深度融合。例如,通过组织学科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卓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学校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体育为本,美育为根,增强体质与审美能力。学校将继续加强体育与美育的教育工作,通过各类运动会校园之春汇演等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身体潜力与艺术情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通过美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4.劳育为荣,培养实践能力与责任感。我校将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大赛、研学、志愿服务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还能在集体中学习到合作与共享的精神,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工作
(一)减负增效,优化教学常规管理
一是增强备课实效。1.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新课标再学习,提升学科育人理念;认真研究新教材,通过集体备课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各教研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学习《蓬莱区中小学 “生长课堂”教学评价通用表》,备课要落实“生长课堂”理念。2.分管学科组的领导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各教研组长制定本年级组教研计划,要有配档表。3.学校在开学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教师备课、课后反思进行过程性检查、评价与反馈,并把过程性检查结果纳入千分考核。
二是落实听评课。学校通过开展校内优质课、研讨课观课活动,解决“生长课堂”研究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1.校内优质课:采取组内听评课,组内等级评价方式进行。2.校内研讨课:以各教研组为单位提供一节研讨课,教研组内进行听课、评课,评课时要结合“生长课堂”评价表,突出实效,要肯定优点,梳理可行性策略;也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教研组长要有评课总结,对共性问题提出研究或解决方案。本次校内研讨课听评课活动的成绩,作为教师教研能力的成绩,也作为优秀教研组评比成绩。3.听评课笔记不少于20次,检查重点关注过程的完整,关注听课中的思考,让点评和建议“有理有据有价值”。
三是规范作业管理。1.升级作业管理,作业实行三级监控。严格把控作业数量与时间。2.优化作业设计,备课中的作业设计要有学生实际作业相符,减轻学生负担,增强作业实效。3.加强作业反馈,树立“作业即作品”理念,通过日练、周评、月比和最美家庭作业评比等进行多元评价促进良好习惯培养,提高学生书写质量和作业质量。
四是科学组织质量监测。1.各学科科学合理组织好日常考查及评价,做到课课清,单元清。2.教研室对三年级进行专项质量监测,各教研组集中力量,做好辅导工作。学期末对五年级进行学业水平考试。3.学校将每月对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专项监测,开好考后质量分析会,查摆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对弱势学科、薄弱班级进行跟进帮扶。
(二)强课提质,深化“生长课堂”建设
2025年,我校将进一步深化素养导向的“生长课堂”建设,打造教学改革品牌。一是课题推动。“全区素养导向的‘生长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拟申报烟台市级重点课题,我校积极申报子课题,强化科研先导作用。二是校本行动。在学校“生长课堂”模式下,各学科教研组要研究探索与学校“生长课堂”理念相契合的教学范式。每位教师依据学科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我的模式我的课”展示活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三是项目驱动。以全区“生长课堂”教学开放周、教师全员参与的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生长课堂”实践研究。四是评价激励。根据区教研室“生长课堂”建设评先树优方案,积极创建“生长课堂”建设示范校,争创优秀教研组和先进个人,对在生长课堂建设中获得优秀教研组和个人的,在千分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促进“生长课堂”建设工作高质量运行。
(三)强师赋能,注重教师梯队培养
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学质量,通过抓“关键少数”,促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骨干教师“立标”。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全区课堂教学开放周、学校或集团“生长课堂”观摩等活动,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促进骨干教师理念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二是青年教师“研习”。健全“青教联盟”研习机制,争创“五个一”:每学期一节公开课,每学期一篇学科论文,每年一个微型课题,两年一次教学比武,三年一次经验分享,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
(四)强基固本,开展特色学科活动
着眼学生未来发展,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学科活动,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第一,语文学科聚焦一校一品:以三单导学 读写联动提升学生“读、写”能力,以“三单促学”引导自学习惯,以单元拓展阅读、整本书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以“读背用”夯实积累习惯,以习作大赛、美文看板展评等活动调动练笔积极性。第二,数学学科重视计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以提升教学效果、构建分层练习、组织校内比赛为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社团形式建立数学思维训练营,通过系统性的培养改善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年末遴选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思维挑战赛。第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学科特色活动。英语学科开展“趣味配音大赛”,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科学学科开展项目式或跨学科主题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围绕“弘扬戚继光精神”进行思政一体化共同体联合备课、上课活动。第四,开展低年级乐考活动。一二年级实施学科融通与真实情境式“乐考”,采取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全面考察学生。及时总结“乐考”经验,促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教研强校,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教研制度是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是扎实开展集团教研活动。做好集团教研活动方案,每月固定组织一次集团常规教研。积极选派骨干或青年教师参加全区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通过集团磨课活动、集中课例展示等活动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学校特色品牌创建工作。继续推进以语文学科为载体的“一校一品”特色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实施路径与评价方式,通过开展特色课程观摩活动,全力培育“叫得响、立得住、走得远”的学校特色品牌,助力我校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五、后勤工作
(一)校园设施维护与更新
开学初,对校园内教室、办公室、特种室等场所进行全面检查,维修损坏的桌椅、门窗、水电设施等,确保开学时正常使用。
清理校园内卫生死角,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消毒,为师生创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定期对校园内的大型设施设备(如篮球架、攀爬杆等)进行专业维护保养,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校园整体功能和品质。本学期积极推进塑胶跑道改造项目。
(二)物资采购与管理
与学校各部门密切沟通,了解教育教学、办公物资需求,确保采购物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学校财务预算要求,合理安排采购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教学急需物资的采购。
严格执行学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采购程序,确保采购过程合法合规。完善物资出入库管理制度,建立物资台账,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清查,及时处理积压、过期物资提高物资使用效率。根据各部门需求,及时调配物资,确保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校园环境建设
制定校园绿化养护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校园内花草树木的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持校园绿化景观的美观。结合季节特点,适时布置校园花坛,增添校园绿色,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配合学校政教处,利用校园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注重校园环境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四)服务与沟通
定期组织总务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建立总务处服务反馈机制,广泛收集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
主动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及时了解各部门在后勤保障方面的需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定期召开总务处工作例会,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后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