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乙肝大国,据统计,目前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000万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全球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但至今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HBV)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有恶心、食欲不振、厌油腻、发烧、上腹部不适、全身乏力等,严重者会有肝区疼痛、黄疸、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
一、乙肝可经血液和不安全注射等传播
① 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筛查,正规的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较少发生,建议输血要到正规机构。
②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毒品注射等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③ 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二、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时、生产时、产后都可能感染乙肝
①怀孕期间,胎儿在子宫中发生感染的几率和母亲体内病毒量有关,病毒量越大,胎儿感染几率越高。
②产时感染是母婴传播的最主要方式,约占所有母婴传播感染的90% ~ 95%,是由于婴儿在分娩时接触到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受到感染。
③通过母婴传播的患儿,转为慢性乙肝的几率较大。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我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
三、乙肝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在性接触中,乙肝病毒可透过皮肤黏膜引起感染。大部分经皮肤黏膜传播是因为皮肤黏膜有损伤,在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血液、唾液、精液),从而感染乙肝病毒。
日常工作生活中,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等,由于这些行为无血液及体液暴露,因此,一般不会接触到乙肝病毒。此外,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吸血昆虫( 如蚊子、臭虫)能够传播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