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23.11.23 | 地点 | 北校图书楼一楼会议室 |
主持人 | 吴敏 | 授课人 | 记录人 | 宋虹 | |
参加人员 | 全体语文教师 | ||||
活动主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探究 | ||||
活动过程记录 | 一、吴敏老师提出本次大教研主题为探讨论述类文本阅读,然后介绍五位发言老师及研讨方向。 二、交流: 1.赵春昶老师解读高中论述文本阅读课标。 (1)学习思辨性阅读,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3)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 2.王锦霞老师梳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材,注重教考衔接。 (1)掌握论述类文本文章的阅读方法: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理解理论文章的思辨性、针对性、现实性和批判性,思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把握论述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逻辑思维,探究文章在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提高阅读社科类理论文章的能力。 (3)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升在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3.张晓昀老师链接高考,探究论述类阅读高考题目变迁及答题方法。 (1)高考论述类阅读材料选用和组合的特点。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学以致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高考论述类阅读的命题规律和考查实质。有鲜明的比较意图,有清晰的比较角度,有考查材料组合逻辑的趋势。 (3)明确论述类阅读备考路径和备考策略。 4.尉晓华老师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 (1)一是常规题答题模式总结,二是主观题反套路新题型答题模式总结。 (2)常规题答题模式的几个设题点:论证思路类、论证方法类、论证结构类、论证特点类、论证特点变式问。主观题反套路新题型答题模式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理解类题目、评价类题目、新情境类题目(观点类、材料类、生活情境类) 5.于洞辉老师分析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效率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率的解答阅读题目的方法上,而非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见解能力。 (2)论述类文本教学序列化策略 高屋建瓴,进行阅读技巧训练;补充资源,理性分析文本信息;删繁就简,培养学生严密逻辑;设疑激辩,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三、探讨: 1.高一级部江志伟老师认为交流内容全面细致,从课标解读、教材衔接到链接高考、解答方法,对今后教学有很大帮助。高一新生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快适应并融入高中学习中。 2.高二级部孙彦飞老师认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向来是难点,在考试中第一个题即为该题型,而文本内容距离生活有一定距离,加大了理解难度,因此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就至关重要。 四、姚红梅主任总结: 1.各位老师交流的内容及对论述类文本的思考有广度有深度,能够联系学情,联系教学实际。 2.预期成果:在一轮交流研讨结束后,希望老师们能够梳理这些内容,对各种题型、知识点进行系统地解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校刊:肯定了前期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半角标点等,各级部要更加认真地对待。 4.读书活动:面向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拓宽思维领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 ||||
活动亮点 (可推广经验) | 1.全员参与,全员探讨,共同探讨教学难题,调动全体语文教师的积极性。。 2.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文本提供的策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思辨能力。 | ||||
不足及改进措施 | 1.教学相长,在新高考的大环境下,新课改理论学习相对不足,需要持续加强。教学实践首先需要以新的理论知识为先导,老师们要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关注相关新政策。 2.研读教材不够深入。高考的趋势是教考衔接越来越密切,老师们要尽快熟悉教材,认真研读;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也要加强对教材的集体研读,迅速理清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3.课堂教学模式仍以传统为主。在一堂课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方式加给学生。这对老师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论述类文本教学,学生的独立思考尤为重要。无论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的生成,老师们要逐渐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 ||||
下月活动主题 | |||||
主持人 | 授课人 | 记录人 | |||
活动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