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教育新模式:智慧管理引领,品质教学提升

日期:2024-09-21     

字号:

构建生态教育新模式:智慧管理引领,品质教学提升

2023---2024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莱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上一学年,我校拥有57个教学班,2917名在校生和156名教师。面对学生数量激增、办学规模扩大以及交流轮岗、新教师大量融入等挑战,我们以“修玉”生态课堂为抓手,通过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方法,推动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教学管理转型升级: 聚焦主题、基于数据、升级规范

新形势下,我们进一步厘清教学中心定位、明确提升路径:升级教学常规分析、强化“行政+专业”引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从经验化的教学指导走向数据化的教学服务。从教学常规检查入手,实施长线追踪。通过专项抽查和常态全覆盖式检查双向模式,实现“微”优质达标到“整”提升优化。每次检查后都有数据分析和定向反馈,反馈后有整改,整改后有跟踪,每次跟进都做好记录,并进行对比,建立常规检查数据库,形成教学常规闭环管理。为了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热情,本学年重新审视调整常规检查标准,按年龄段分档评价,横向对比让每个教师都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从程式化的经验移植走向校本化的模式变革。进一步深化“四经五纬立体双线”管理模式,本学年根据学校现状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一是赋于学校领导 “一岗双责”新内涵,每位领导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全程参与所包学科的教研活动;二是强化级部主任教学管理,级部主任同时兼任学科教研组长,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又强化了对教学的管理。

第三,从松散的理论培训走向主题聚焦的混合式研修。2022年4月“新课标”发布伊始,我校就把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落实新版课标精神上来。以单元备课为引领,聚集学生有效学习,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去年9月,我校正式加入“新课标领航计划种子教师”的培训学习,由种子教师带动全员参与学习。

二、教学研究重心下移:骨干先行、整体提升、看见学生

我们始终坚信:教育家是从课堂中生长出来的。教导处和教师双方结为“紧密互助型”共同体,共同成为课程改革的推进者。

第一,紧跟区域教学变革,走向专业引领。作为能力提升工程2.0及国家级信息化试验区试点校,学校将数字时代学习方式变革融入课堂教学研究之中,鼓励和扶持这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做持续研究。

第二,基于常态课堂改进,看到教师成长。“学校教研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化改造。”让常态课走向高质量是我们教研的关键点。本年度教研组听评课实现由“优课引领”和“同课异构”双向模式。数学学科围绕“单元目标引领 构建素养课堂”重点进行了计算课和练习课的打磨。英语学科围绕“搭建单元框架 构建内涵课堂”开展教研活动。语文学科围绕“语言训练”进行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每个年级重点选择一个训练点,二年级的主题是“目标达成下的语言训练”,四年级是“语言训练支架搭建”,五年级是“‘批注式’内涵搭建”,三年级的“习字文化整合文本”,各教研组主要研讨了习读课和习字课两种课型的研讨。我校通过教研主题审核、教研全程参与、教研效果评价等方式不断缩小教研组内的差距,促进整体提升。

第三,基于学生成长变化,推进生本教研。根据教研室下发的《升级版“效率课堂”学习表现评价指标》,学校第一时间研究下发了《学生课堂教学要求》从课前准备——课中听说读写问以及小组合作的具体要求——课后整理都做了详细的要求,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和转岗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性有标可依。同时加强学生书写指导教研,在全学科书写质量提升上进行了”小切口行动”,利用书法课加强指导,午写时间进行训练,促进学生书写质量稳步提升。

三、生态课堂真实可见:突出实效、互动深化、反馈及时

首先,强调课堂展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通过推门听课、观摩课、公开课等形式,让教师们在课堂上真实展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教师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我们也注重课堂效果的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一年来,学校领导推门听课350多人次,作为校长本学年听评课70多节,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听评课100多节,骨干教师提供观摩课40余节。

其次,致力于深化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答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倡教师们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第三,重视课堂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教师们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充分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将反馈结果及时告知学生和家长,让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青年教师成长引领:导师制度、平台搭建、多元发展

首先,我们实行导师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技巧和方法。导师们不仅在教学上进行指导,还在职业规划、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导师制度下还重点培养了青年教研组长,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他们快速的成长,一年的时间已有一批教研组长新力量成长了起来。

其次,我们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成立了“青衿致远”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每周进行“周三有约”活动。周周由青年教师联盟主席和秘书长(采用轮岗制)设定活动的主题,有读书展示、学科素养提升、基本功培训与展示等,本学年“周三有约”活动已组织30多次。随着活动的开展,一大批优秀且有思想的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指日可待。

第三,我们注重青年教师的多元发展。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支持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学术活动;同时,也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劳动课程校本探索:梯队建设、多彩劳动、成果初显

首先,本学年初对劳动实践教师进行了梯队建设,第一梯队的教师为本学科组的骨干教师,每个级部遴选一名专门负责劳动和实践的老师,并组建了劳动精英qq群,相关工作经常在群里研讨交流;第二梯队的教师是任教多年有经验的劳动实践老师,第三梯队是负责各班级劳动实践组织指导的班主任老师。本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时针对不同梯度的教师安排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即使是在同一个活动中,不同梯度的老师所参与的方式、承担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也不一样。

第二,我校劳动实践活动以“劳动周”为载体,要求梯队教师分层全程参与,以级部为单位进行劳动主题策划,以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先后组织了家务劳动显身手、厨艺劳动我最棒、我养殖我快乐等系列实践活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劳动技能。其中《探访莱州面塑》和《志愿有我职业体验》等多篇活动信息在烟台综合实践教育公众号和视频号上发表。今年春天,我校在新建成的教学楼前开拓了我们的校内劳动基地:乐耕园。主要包括六个劳动实践板块:“勤”耕希望 ,“玉”美好 ---玉米种植基地;心有所“薯”,乐成长---地瓜种植基地;落花而生,香满堂---花生种植基地;“豆”蔻年华,绽新蕾---豆类种植基地;藤攀棚架,展雄姿---瓜果种植基地;“蔬”你最美,随心“菜”---蔬菜种植基地。六月份,我们验收“劳动周”成果的形式为“校园劳动技能大赛”,每个级部确立一个主题项目进行比赛,分别是:掌上翻“花”趣多多;穿针引线“戳戳”乐;乐“卷”校园、鲜享“寿”;万“粽”一心乐分享;灵心“巧”手"饼"纷呈。

第三,劳动课程中学生的生命是灵动的,在课程的落实中学生的素养提高是有目共睹的。李净老师是我校劳动与科技社团的首席教师,今年暑假带领学生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的2023-2024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在山东省选拔赛中,四支队伍全部获奖,其中金牌一个,银牌两个,铜牌一个。8月21日参加国赛,三支参赛队伍全部获金牌,我校获优秀组织单位。杨召梅老师指导地学生的面塑作品在莱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我校在烟台市第八届小学劳动实践成果展评中分别获二、三等奖。

新的学年新的征程,我们城小将继续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期待看到每一位城小孩子、每一位城小老师的新成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