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立足义务教育学段和学校教学实际,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整体规划
实行课堂内外全环境劳动教育渗透,劳动内容的设置围绕十个任务群进行,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二)具体实施
1、劳动课。每周设置1节“劳动”必修课,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
2、落实劳动教育清单。
年级 | 主要内容 | 具体内容 | 培养目标 |
一年级 二年级 | 1. 清洁与卫生 2. 整理与收纳 3.手工制作 | 1.自己会穿衣服、整理床铺。 2.能自己洗漱、梳头。 3.会扫地,能帮妈妈倒垃圾。 4.参与垃圾分类,纸张不乱扔,整平后放进废纸箱回收。 5.服从值日分工、能和同学合作完成值日工作。 6.桌面整洁,物品摆放整齐、统一。 7.桌洞常整理,书本、学具分类摆放。 8.会做简单必要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会收发作业本。 9.餐前会洗手,安静吃饭,餐后会将餐盘摆放整齐,会清理自己的餐桌。 10.能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废旧材料完成一件简单的小制作。 | 1.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集体荣誉感。 3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 1.清洁与卫生 2.整理与收纳 3.营养与烹饪 4.农业生产劳动 5.传统工艺制作 6.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 1.自己的东西自己摆放整齐,能自己洗自己简单的衣物。 2.能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分担家务。 3.能按分类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课前课后及时准备好学习用品。 4.能自己制作简单的饭菜,能认识各种餐具并会正确使用,注意安全。 5.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卫生清洁工作,不怕苦不怕累。 6.在校用餐结束后,能清理好自己的餐盘和桌子上、桌子底下的脏物。 7.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能分清垃圾的类别,能按分类正确投放各种垃圾。 8.积极参加校内种植劳动,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根据节气种植各种蔬菜。 9.收集废弃材料,制作各种创意小制作。 10.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研学旅行,并能在活动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1.有属于自己的种植小天地,随时观察植物变化,写下观察记录。 | 1.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
3.每周四下午二三节为多彩实践课,开展多彩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劳动体验。根据老师特长设置面塑、折纸、泥塑、创意手工、粘贴画、航模航天等活动项目。
4.劳动周或劳动月。
为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五一、十一、暑假、寒假或夏秋季农忙时节安排劳动周、劳动月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注意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低年级以家庭、班级、校园劳动为主,中高年级则鼓励学生走入社区或其他真实的社会场域,接受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原则上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周活动。
5.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导向。
(三)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平时表现、阶段综合评价两方面进行。
1.平时表现评价
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劳动实践活动记录表、劳动清单评价表、档案袋等工具,评价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效果、劳动目标达成情况等。
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价要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作用。
2.阶段综合评价
每学年举办劳动成果展评对学生当年的劳动实践进行展示和评价,包括劳动技能展示、创意制作等。
三、课程保障
为做好劳动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和安全保障,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充分发挥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校内种植园)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开展劳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