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学研究,深入开展教学科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为教学服务,继续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重视教研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切实加强学校德育教研工作,深化师生育德思想。进一步落实学科德育实施纲要,抓好学科德育课例研究。
2.加强“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山东省 2024 年度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新教材使用暨教研员培训的要求,解读新改编的教材,抓好新课堂建设。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优化教学方式,通过示范课引领、专题讲座等方式,全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育人方略,总结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于课堂的一般规律,引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强作业设计研究,优化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切实保障学生减负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专业引领,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认真回顾课改历程,再读《课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情感价值与双基训练、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认知与感悟、体会与体验、“笔头”与“口头”、评价与检测等。着眼于丰富的教学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寻求新的生长点。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研讨活动,建立牢固的新观念,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学习、交流,熟悉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特点,以《课标》对照教材,明确要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建立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体系,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进行。依据课程标准修改完善教师教、学生学和质量评价的要求,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进行 。
2.继续深入学习《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学科教学。组织教师加强学科德育优秀课例研究,抓好教师优质课例展示研讨活动,切实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学科教学。
(二)研读新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准备工作,注重对一年级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通过开展一年级任课教师的专题培训、签订一年级学科教师“零起点”教学工作承诺书常规教学研讨、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新生入学教育及入学准备活动等形式,加强一年级新生的习惯培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落实山东省 2024 年度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新教材使用暨教研员培训的要求,解读新改编的教材,抓好新课堂建设。加强专项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抓好新教材培训,积极安排低年级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学习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切实把握新教材编写思路和基本体例、教学指导及实施建议、教材重难点解析、施教建议等,提高教师研读教材力。
(三)加强作业教研,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和质量。
1.健全作业制度,强化作业管理。进一步完善作业检查制度、作业审查问责制度,实施作业公告,接受家长监督,切实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
2.加强作业备课,丰富作业形式。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时要备作业,作业的形式要有练习型、准备型作业,也要有拓展型、创造型作业,逐步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3.尊重学生差异,实施有效作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分层分类设置课外作业,设计自选作业与必做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施展能力的空间。
4.落实作业批改,实现完全反馈。必须网上公示作业,及时回馈学生、家长对家庭作业的意见。对于当天的作业教师必须按时批改,并且做到全批,使学生的作业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四)加强学科主题教研,创建素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把备课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点”。倡导有效的备课方式,加强对教师备课情况的督查,扎扎实实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增强教学的时效性。集体备课,年级学科组教师人人参与,层层落实,定时定期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做到人人参与达标活动,人人参与听课活动,人人参与评课活动。本着“教中有研,研中有教”的原则,加强学科专题研究,以课堂观察为把手,带领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学期初制定出详细的教研内容、研讨主题,针对研讨主题,开展校本研究。
(五)加强德育教研,深化师生育德思想。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充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德育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系统的教学活动,真正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其它各学科结合学科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要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