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法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上学的意义,适应并认同小学生身份,初步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校园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了解小学生活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小学生活基本规范,积极适应并主动融人小学生活,初步形成乐学守规、独立自强的品质。
3.熟悉校园环境,了 解小学生活基本常识,掌握基本自理技能,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逐步适应并喜欢小学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2.乐于与师长、同学交往,初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情谊,初步形成主动关心同伴、友爱互助的美好品格。
3.了解校园学习生活的基本内容,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节奏,初步形成乐学品质、树立责任意识。
4.了解基本的校园生活规范,掌握基本的校园交往技巧,初步具备在校园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良好习惯对自我成长的意义,逐步形成友善的价值观念、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和独立自主的责任意识。
2.愿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文明言行习惯以及游戏习惯,初步形成自觉、自律的美好品格。
3.了解基本的健康、安全生活常识,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升自律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理解良好的文明行为对于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遵规守纪的法治观念文明和谐的生活观念以及有序参与、共同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意识。
2.培养在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的良好公共文明修养,养成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自觉自律、尊重他人、 讲文明、遵规礼让的美好品格。
3.能够自觉践行良好的公共文明行为,主动维护公共秩序,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移情能力、适应公共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8课时 每周讲一课 每课二课时
第二单元过好校园生活 8课时 每周讲一课每课二课时
第三单元养成良好习惯 8课时 每周讲一课每课二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 8课时 每周讲一课每课二课时
最后两周复习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突出学生的养成教育,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的教学。
八、有关活动安排如下: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