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预防食源性疾病——防止野生蘑菇中毒

日期:2024-09-18     

字号:

蕈类常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其中,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不易区别,常因误食而中毒。在家庭经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采食野生蘑菇中毒。毒蘑菇中毒常发生于夏季、秋季。毒蘑菇靠肉眼是很难分辨的,民间流传的辨别方法,许多并不靠谱。毒蘑菇中毒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避免中毒的最好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来路不明和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每年夏秋季节就诊的蘑菇中毒病例也不在少数,因此,了解蘑菇中毒的知识及学会如何预防蘑菇中毒非常必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一般情况下毒蘑菇都有哪些特征?

1. 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无毒蘑菇一般很少有菌环。2. 毒蘑菇一般颜色比较艳丽,有金黄、粉红、白、黑、绿等颜色;无毒的蘑菇则多半为咖啡色或灰白色。3. 毒蘑菇闻起来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预防蘑菇中毒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盲目采摘食用自己不熟悉的蘑菇,尤其是色彩鲜艳且奇形怪状的野蘑菇。2. 如自己熟悉的野生菌也应炒熟炒透后再吃,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3. 吃野生菌类时最好不要喝酒,因为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从而引起中毒。

蘑菇中毒会有哪些表现?

胃肠类型:

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误食后10分钟至3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致死性不高。

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较短,一般误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多延、流泪、出汗、血压下降、瞳孔缩小、视物模糊、严重者谵妄、抽搐、昏迷或木僵,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个别病程长达1至3个月,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溶血型:

潜伏期较长,一般误食后为6-12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病后1至2天因毒素大量破坏红细胞而出现血管内溶血,表现为排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可伴有畏寒发热、急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此型广东省相对少见。

肝损害型:

潜伏期一般10-24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继而出现休克、昏迷、全身出血、呼吸衰竭等;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病情凶险,抢救若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器官损害期和恢复期等5个病期。

肾损害型:

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8-12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可伴有头晕、全身发力,突出发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横纹肌溶剂型:

潜伏期为食后1-3小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消化道症状,突出表现为疲劳、肌肉酸痛、腰痛及肢体疼痛,可有胸闷、心悸茶色或红色尿,检查肱二头肌、腓肠肌有压痛、肌力可有下降,严重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光过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一般在食后1-2天,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患者出现日光敏感性增高,日光照射部位出现皮炎,红肿、烧灼感及针刺感,部分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

不小心误食了野生蘑菇怎么办?

1. 首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前往就近的医院治疗。2. 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可以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刺激喉部,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3. 让中毒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反复呕吐导致的脱水、休克,对于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以防窒息。4. 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供专业人员采样分析,为流调、追踪及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温馨提示:一旦出现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况,应该尽快就医,切忌延误治疗时机!


来源:烟台疾控、前进区疾控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