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文件精神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劳动教育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我校劳动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一)执行课程设置,确保开足课时
学校始终秉承“点亮每一颗未来之星”的基本理念,以兴趣性、拓展性为原则,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根据我校校情和学情,每周每班设置2节符合学生实际的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学会发展,为自己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立足校本课程,实现育人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践行,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学校本着人本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积极开发和利用《折纸总动员》、《舌尖上的美食》等系列校本课程,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从接受劳动教育中锻炼自我,树立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明理善德、勤劳朴实、健康向上的阳光少年,为学生搭设更完美的人格成长之路。
(三)合理规划劳动周,注重劳动体验
每学年设置一个劳动周,劳动项目主要包括召开劳动主题班会,开展校园清扫活动,根据年级举办不同主题的技能大赛,评选一批优秀的劳动明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活动为引领,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第十二小学将依托校内校外的育人资源,全面挖掘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组织各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美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一)自理能力养成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校将秋季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自理能力养成月”,整合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力量,提升一年级新生的自理能力。
(二)校内外劳动基地实践活动
为充分挖掘学校生态环境布局的教育空间,丰富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学校将依托校内外劳动基地——一场一园,引领学生伴随二十四节气,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生活常识,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三)传统节日劳动实践活动
结合各类节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每月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和劳动教育有效地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挖掘不同传统节日中的劳动素材,使学生深入了解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劳动实践。
三、以评价为导向,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逐步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构建“四个维度、三位一体、一个平台”的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指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评价,“三位一体”即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一个平台”即利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
(一)四个维度,优化评价标准
劳动观念的评价标准是:一二年级能感受劳动的美好,三至五年级能通过劳动有所成长,热爱劳动;劳动能力的习得标准是:一二年级掌握基本的劳动方法,三至五年级在此基础上要懂得精益求精;劳动精神的评价的标准为:一二年级能体会劳动的艰辛,三至五年级除了体会劳动艰辛之外,还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劳动习惯的评价标准则更侧重劳动习惯的养成效果,即学生在外在监督和自我意志的作用下把良好的劳动行为坚持下去,变成内在的习惯,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二)三位一体,拓宽评价视野
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学生自评”采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估等方法,通过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点评”则通过教师层面全面反馈学生劳动课堂表现、校内公益服务型劳动表现、劳动实践活动参与等情况;“家长参评”则充分发挥了家校共育在劳动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
(三)一个平台,创新评价方式
学校以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劳动水平为依据,设计阶梯式校外劳动任务,运用企业微信数智协同应用平台设计劳动实践项目,家长(或学生本人)以动态的形式记录学生在家庭、社区等场所的劳动过程,以照片、录音、视频、感悟心得、研究报告等形式通过家长端上传到平台,学校将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相结合,借助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
(二)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从企业、社会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兼职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工作规程,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均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四)加强宣传引导
结合义务教育特点,着重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畅树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今后,我校将继续依托校内外育人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全面挖掘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将劳动教育做细、做实、做精、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