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谭格庄中心初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日期:2024-09-18     

字号: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优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坚持教育质量提升。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中心位置,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教育”理念,最大程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收到更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坚持公平多元发展。要对育人方式改革有更深的认识,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在区域内推动学校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通过整合课程、教学、评价、资源配置等更为综合的方式来推进学校的持续化发展。

三、主要目标及措施

增强德育实效。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科学设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深入探索“党建+德育”创新模式,发挥党带团、队的引领作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持续推动党的理论进课堂、进头脑,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优化“三型”德育课程体系,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深入推进“一体两翼”行动德育,推动育德与育智有机融合。实施学生互评、师评等多维度的学生品德评价。通过开展“清明祭英烈”“国旗下讲话”“我们的节日”、学雷锋志愿服务、长郡义工、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

抓实“五项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推进“五项管理”落实工作方案》,落实工作齐步走、全覆盖,切实做到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督导检查中常态化推进落实。严控作业总量时长,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设计教研和指导,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增强智慧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性。开展课后服务,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好作业,保障学生睡眠。加强手机柔性管理,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落实到班,明确保管设备、方式、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不定期对图书室、教室图书角等重要读物场所开展检查,列出问题清单,及时整改。增强体质管理,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增强师生家校社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深入探索指导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长学校专业化发展。深造“家长沙龙”品牌项目,形成班级沙龙和校级沙龙有序对接的完整沙龙体系。依托公共服务机构或家长资源,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队伍,构建“家长讲坛”品牌项目,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指导服务。

提升智育水平。以“培养‘完整的人’,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活力’”为宗旨,走“治理现代化、教师科研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以“智育”为核心,突出“素质”抓手,注重学科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深入推进 “高效课堂”建设。切实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型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走课堂高效之路,减轻学生负担。

推进作业改革。完善各年级、各学科系统化创编、选编、改编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学情和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校本作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情况,智能推送,在线分析、答疑解惑,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减轻教师批阅、对错题统计等耗时工作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推进信息2.0工程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授课情况,重视情景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完善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不断融入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

保障身心健康。加大体育、心理学科教学的管理和计划实施,保障开课节数达标,确保课堂高效优质。建构与实施体育模块课程,推进体育评价改革,健全基于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合格率。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校内外各锻炼1小时,丰富体育运动活动,保障体育运动安全。继续打造体育强校这张名片,加强训练,提高成绩,确保全市领先、不断发展其他体育特色项目。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和活动开展,突出师资队伍、心理辅导场所建设、课题研究以及校外资源结合等重点工作,构建“预防、预警、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系统,为每位师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掌握师生心理状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支持心理成长辅导中心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预防校园霸凌,外聘法治副校长,教育引导学生强化风险意识,科学辨识风险、有效应对风险。

强化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及评价体系,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制度。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探索劳动清单,让学生在亲历劳动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推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加强校内劳动教育,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以小论文为引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生态植物园等劳动基地的作用,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建成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验校,构建具有长郡双语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课题引领,兼具有效性、推广性。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习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