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招远市罗峰学校初中部2024-2025学年教学研究工作方案

日期:2024-09-01      来源: 招远市罗峰学校

字号: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教研工作坚持以教研室工作要点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学校教研工作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我校的教研教改活动有序正常进行,我们以“听、说、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民主、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通过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的模式,力求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组织各学科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教育教学新理念,联系教学实际,汇总教学经验,积聚教育教学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2、通过开展深度学习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解决我校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变教研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现状。落实各学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通过教研活动、学科组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强各学学科核心素养下试题研究,精选精编试题,试题编制着重体现学科科学素养要求,同时要兼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要求。

4、抓好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三、工作措施及方法:

(一)狠抓学习,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从教行为。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本学期,教研组将通过课标学习、听课学习、集体备课、培训学习、网络学习等形式,拓宽教师的学习渠道,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并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体会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方法,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从教行为。

2、打破教师墨守成规的习惯,争做研究型的教师。

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要对任何问题都不能熟视无睹,要有思考,要有调查分析,要进行及时的总结。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继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研究,同时重点做好课题研究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争取在教学课题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通过“草根式”教研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以研促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以“听、说、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研工作的重点。本学期学校组织以“深度学习中情境教学研究”、“德融数理,知行合一”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通过教研活动引领,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知识深度加工、思维深度发展、意义深度建构为价值追求,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最终实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2、积极组织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加大听课力度,学校成立以教导处带队的听课组,每周随机听至少3节课,形成讲课必听课,讲后必说课,说后必评课的研讨氛围。要求任课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得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得少于20节,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30节。通过“听、说、评”三位一体听课活动,研究、探讨适合课改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3、走出去,请进来,发挥“名校”、“名师”作用。结合教育局启动的集团化办学,鼓励老师们走出去学习,通过去听“示范课”、“推门课”、“常态课”,多反思、多总结,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三)全面落实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注重教研的实效性。

1、加强集体备课制度。根据教研室制定的集体备课要求,备课组长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学科组集体备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要求:学科备课组间周集中备课一次,时间上要有保证45分钟至1小时,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细致备课,备教材、备课件、备练习、备学生,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做到“六定”“六议”“六有”。“六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每周进度、定教学内容、定习题、定中心发言人;“六议”即议学情、议难点如何讲授、议可运用的教学方法、议分层作业、议课后心得体会、议课改动态信息;“六有”即有重点、有措施、有收获、有提高、有记录、有反思。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中心发言人需要提前做好课件,确定课上需要的器材,确定所有练习的答案,结合中考会考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建议重点讲评的题目并提炼答题技巧;其他组员则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内容进行分析和补充。

2、扎实开展教研活动,高效课堂示范引领。校级立标课,一师一优课、青年教师研讨课、教师大比武等教学活动都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搭建“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提升”的专业成长平台, 大力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

3、落实教研活动评课。教研组长结合本组的教研活动情况,每节教研活动后进行集中评课,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课堂研讨。研讨形式为:讲课教师说课——教研组成员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次研讨——深度研究——修改教案,在反复打磨中极大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把主题研讨落到实处。

4、每学期新调入和新分配的教师要在学期初上一节展示课,学校领导及本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评,有关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要给予辅导,力求提高快、效果好。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上一节能体现新的教学思想的汇报课。

5、教研组落实核心素养下的习题试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习题试题编制原则:聚焦各学校核心素养,要突出主干知识,体现方法、学法的运用,强化学科思维,试题要创设真实情境,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试题设计要区分层次梯度,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作业研究,强化作业管理机制,注重作业布置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学校统筹规范作业布置,教导处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在学期初统一安排各级部作业布置科目和时间,集体备课时,各备课组在周前设计教学案时必须同时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后的作业,减少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保证每一份作业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保证作业的典型性。

同年级同学科统一规定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精选习题。作业内容设计要突出重点知识,体现学科方法、学法,有针对性(照顾学生层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作业形式可采取多样性,如预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研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作业批改,本着可持续发展机制,作业全批全改,及时反馈矫正,任课教师做好作业批改记录,教导处定期检查。作业批改采用评语式,遵循启发、鼓励的原则,在学生错误处对应写出激励语,要求学生认真、及时改错。作业讲评要及时,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和集体讲评方式。

(五)开展“以师带徒”教研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薄弱学科帮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将年轻教师、薄弱学科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通过集集备课、互相听评课,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究,经验分享,促进青年教师、薄弱学科教师成长。

(六)加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将每一位教师的校本教研工作成绩纳入学校年终考核。

2、立足实效,建立保障机制确保落实到位。

(1)组织到位。学校形成校长亲自抓、业务校长负责抓、教研组长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人员到位。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