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2024-2025学年度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日期:2024-08-20     

字号:

一、劳动课程开展情况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期课时计划,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必修课,每学期一次劳动周,结合“劳动契约”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1.学校课程实施

(1)每周一节劳动课,做好备课、上课、教研三项保障。每个班级年级都能对应一位劳动老师,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育培训,平时以老师集体教研为主。

(2)每学期一次劳动周活动。精心组织劳动周活动,制定详实的活动 方案,利用小假期进行“家务小能手”“种植小能手”“职业初体验”“寻找最美劳动者”等劳动周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热爱劳动,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劳动技能大赛,展示学生劳动成果,激励学生劳动热情。

(3)劳动日主题活动。从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等维 度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洗涤小达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春耕文 化节”、“采摘节”、“秋收节”、“我是校园小主人”等活动与劳动周 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长智 慧、形成能力。

(4)开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教育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结合学校实际编写劳动教育教材《蔬菜种植》,形成序列,分段实施。

(5)把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充分利用食堂、教学区、活动区等各类场地,落实全域化和全程化劳动教育保障。

(6)加强学科融合,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将劳动教育 课程与各学科相融合,如科学课的观察探究课、数学课的测量与计算课、 美术课的写生课、传统文化课的节气与古诗词、语文课的观察习作课等课程适时融合到劳动教育实践课堂中,同时会将劳动教育贯穿美食制作、销 售体验等各个领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

(7)借助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亮点,形成特色。建设“东篱园”劳动基 地,以职业体验、种植探究和劳动实践等形式,开展特色生产劳动课程。 把劳动课堂搬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各种种植、管理等农事活 动,多观察、多动手、多研究、多交流、多出力、多流汗,使学生在参加 基地内各种农事劳动中,学习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了解农具的用法、掌 握农作物的管理常识,在劳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劳动的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不易,享受劳动的成果。

2.家庭课程实施

(1)加强家校沟通,凝聚家校合力,签订家务劳动契约书,引导重视家务劳动。

(2)编制《桃村中心小学学生劳动手册》,指导家庭教育。

(3)实施周末“五育作业”,充分利用清单,让劳动作业更加序列化、 规范化、生活化。

(4)开展“劳模家庭”“美食大赛”等系列竞赛、评选活动。

3.社会课程实施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研学资源、精心策划,适时开展农业生产、公益服务等关于劳动教育的调查、参观、实践、探究活动。

二、劳动教育工作实施策略

1.以课程为主线,实践为中心,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我校重视劳动课程建设,建校初期便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劳动课任教师及班主任为成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承担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2.以基地为依托,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学校劳动种植基地的建设是以校本课程中的“种植教育课程”为基点,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真实体验“种植﹣观察﹣收获﹣分享”的快乐;在种植的过程中学会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吸取经验、独立思考,引领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

3.以居家劳动为辅助,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居家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同学们在学校与家长地指导下制定家庭劳动计划表,明确在家劳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和注意事项,在家长监督指导下.按计划表积极有序进行家庭劳动。树立积极劳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劳动习惯。

4.以劳动技能比赛为导向,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两次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成长自己。同学们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技巧。在和同学的比赛中,增进友谊,激发热情。每学期“劳动技能小能手”的评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

5.以服务社会为载体,增强学生劳动体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在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劳动体验感、获得感地培养。学生在“学习雷锋好榜样”、“劳动最光荣”、“环保小卫士在行动”、“尊老敬老我先行”等主题劳动中,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活动之后大家分享劳动感受,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快乐。

三、建立“五方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班级、家庭、教师、学校”综合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采取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跟踪记录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既关注劳动成果,更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劳动成绩,以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其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和虚心向人求教的品质。

2.学生互评。班内开展学生互评,作为最终评价劳动小能手的指标之一。

3.家长评价。家长通过学生素质评价手册的填写,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 行评价,一方面促使家长改变以分数为重的传统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密切家校联系,促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的目的。

4.教师评定。教师评定是延续教育动机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评定结果,给孩子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5.学校评定。学校评定侧重对集体、中队劳动成果的评价。学校定期举行“最美班级”“劳动小能手”“最美志愿者”“环保小卫士”评选,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

四、劳动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

增加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提高劳动实践意识。种植体验性实践教育是参与性学习的一大特色,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统筹各个学科和社会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式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形成的以劳动课程、种植基地、居家劳动、社会实践为主题的“四位一体”劳动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劳动实践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家庭到社会,从知识获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从劳动兴趣的培养到服务社会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引领学生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