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栏——2024年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

日期:2024-08-13     

字号:
01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敷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使之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可以和其他中药联合运用,具有疗效明确、成本低、副作用少、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

【适应症】预防术后麻醉副作用如头晕、头痛、鼻塞、恶心、呕吐、嗳气以及强身健体、防治慢性疾病、进行外科围手术期调理等。

02  皮内针治疗皮内针疗法源自《黄帝内经》,又称“埋针法”,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皮内针具有起效迅速、安全、无痛、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等特点,可用于各类痛证和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

【适应症】恶心、呕吐、嗳气、头晕、头痛、鼻塞、咳嗽、腹泻、便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泌尿疾病、慢性前列腺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视、近视、突发性耳聋等。

03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穴位或特定部位注入药液(或注射用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临床疗效得以大幅提升。

【适应症】恶心、呕吐、嗳气、腹泻、便秘等。

04  中药封包疗法中药封包是把中药通过物理加热后,在需治疗的部位上熨烫,药力和热力经身体表面的毛孔渗透入经络血脉。

具有疏肝解郁、健脾除湿、理气通滞、散瘀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腹胀、便秘、活血化瘀止痛、理气通便、疏经通痹等

05艾灸疗法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

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能产生灸法的综合效应。

【适应症】促进血运循环、逐寒湿、温经活络、益气扶正、调理内分泌、治疗头晕、头痛、鼻塞、恶心、呕吐、嗳气以及强身健体、防治慢性疾病、进行外科围手术期调理等。

06  耳穴压豆疗法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地与耳发生联系,而经脉又与脏腑相连,因此使用王不留行籽压迫耳部与脏器相对应的穴位,能起到调节相关脏器的作用。

耳穴压豆法没有侵入性,安全有效,对年老体弱者也较为适宜。

【适应症】预防术后麻醉副作用如头晕、头痛、鼻塞、恶心、呕吐、嗳气等、内分泌调理、咳嗽、腹泻、便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泌尿疾病、慢性前列腺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弱视、近视、突发性耳聋等与其他中医疗法起联合治疗作用。

07 沐足疗法

中药沐足是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经络学说、藏象学说为基础,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通过选用一种或多种中草药进行辨证配伍组方,煎取药液用以浸泡双足,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适应症】促进伤口愈合、促进血运循环、用于伤口换药清创、糖尿病足、下肢溃疡以及强身健体、防治慢性疾病、进行外科围手术期调理等。

08  中药熏蒸/熏洗疗法

中药熏蒸/熏洗疗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中。

将中药煎液加水稀释,水温控制在40℃左右用药液蒸汽熏蒸患部,可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起到药液浸润吸收的作用。

【适应症】促进伤口愈合、促进血运循环、伤口换药清创、糖尿病足、下肢溃疡以及强身健体、防治慢性疾病、进行外科围手术期调理等。

09  火熨术

火熨术由古代针灸疗法中的灸术演变而成,其历史源远流长。火熨之术源于灸,但区别于灸。灸常以点为主,火熨则强调点面结合,使用药热之力将药效透骨。

火熨术的熨烫之理在于将药物涂抹在一定治疗部位上,借火熨之力,透药、透气入筋、入骨、入脏,达到燃烧祛邪,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扶助正气等作用。

适应症:

1.寒湿痹症,如:肩痹、畏寒肢冷、关节疼痛等。

2.腰腿痛等关节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腰腿麻木等。

3.慢性疲劳综合征,如:四肢乏力、肌肉酸痛、活动迟缓等。

4.妇科疾病。

5.头痛失眠。

10  牛角罐疗法

牛角罐疗法:牛角罐是集拔罐、刮痧、点穴于一体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牛角味辛、咸、寒,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作用,借助热力排除牛角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吸引,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行气通络。

适应症:感冒、失眠、肥胖、亚健康人群,肩颈腰背疼痛患者、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湿热体质人群。

禁忌症:血液病患者、孕妇,皮肤病患者、皮肤破损有瘢痕处、急性病。

11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集推拿、刮痧、艾灸、按摩、烫熨、点穴功能于一体,结合揉、碾推、按、点、摇、闪、震、熨、烫十种手法兼以艾灸的近红外光辐射的电磁波和光电化学作用,避免了刮痧及负压走罐的疼痛感,以及传统火罐造成局部瘀血。即刮即化即消,治疗性和舒适性并存。

适应范围:

1.肩颈腰腿部疼痛、跌打损伤引起的肿痛不适。

2.胃肠道不适。

3.妇科痛症。

4.中医的风、寒、湿所致的痹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