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总结材料中对大家的每一项建议;唯有我们能够“心不疫与此”,而把目光专注于学科、课堂之每一处细节,平心看得失,那就是我们教育人生的实现和完成。
“核心素养”一词,是近些年来我们在许多场合常常听到的。烟台市教育局从几年前就屡次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等诸多教学改革。
教师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特别是本学科教学应该注重的“核心素养”,并乐于在学科核心素养诸多维度的指导下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不变,学生肯定不会变。即使我们每人能走出“一小步”,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步”。
我们组织这么一轮整个教研组的大规模听课教研,一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习的机会,在新授课、练习课、作文课三种课型中“同课型异构”相互对比,取长补短;二是集体探讨有关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三是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依据“核心素养维度”来落实授课;四是让大家树立一个基本的意识,特别是在外出讲授优质课、公开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核心素养”的维度融入你的备课和讲解过程中去。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在本轮听课过程中,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只是我们没有予以特别注意和归纳,教师“日用而不知”。
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框架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4、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三、本轮听课“术”的问题
“术”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是途径性、手段性的。
打个比方来说,“美术”这门学科,由“美”和“术”两个词构成,其中“术”是方法、手段、途径,而“美”是核心,是通过“术”要实现的目的,是终极。“语文”也是如此,“语”是方法、途径、手段,而“文”为核心;“文”是什么,是人文、文化、素养。
理解的比较浅,但不要紧,我们如果在课堂上能够不断去探索、去加入这些元素,累土成山,积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终会把所有的摸索变成我们自己的“大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越是“骨感”,越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
(一)曲爱华老师(练习课)
1.何为重点。课外文言文,重点不是对翻译后的现代文的理解,因为这相对容易,而是文言常识、词语用法及其他基本知识的积累与理解。所以文言“翻译”的过程是难点。(毕业班虽然时间很宝贵,“积累”我们照样要去做)
2.课堂语言尽量注意严谨、形象、饱满(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维度)。我们在课堂上注意这些细节,并有目的去影响学生、训练学生,久之必有收获。类似“应该是……是不是……哪一样呢?”我们既然在课堂上说出来了,就尽量给学生说完整、饱满,避免经常出现“半途而止”的情况,让学生不知所从。
(二)姜风玲老师(《出师表》新授)
1.诸葛亮及《出师表》写作背景分析得相对不错。
2.刘禅(liu shan)读音;“以光先帝遗德”中的词类活用前后讲解不一致。
3.文言文整体的翻译及当时的背景可以相互渗透。
毕业班两位老师的课,整体不错。“外观”他人比较容易,自己讲也可能会出现类似问题;金无足赤,课无完课。
(三)郝晋老师(诗词新授)
1.整体不错的一堂课。相对接近于公开课模式,教师感情投入较为充分。
2.《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乱”、“散”、“收”可以再重点、深入加以分析。
3.李清照之婉约派、豪放派之争,《如梦令》之“青春气息”大胆延伸,“误入藕花深处”中“误”,无目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除了喝醉酒,也更包含这样的含义)。
4.《相见欢》、《如梦令》两首词风格迥然不同的原因。
(四)刘慧君老师(试题讲解)
1.课堂容量不足,在前期“修改病句”中过分投入时间。
2.阅读理解中分值的“术”问题。《笑是不苦口的良药》第2题4分值,问测试的过程,然后加一个顺序。(3+1)的分值。前面过程一般就是3个,“首先、然后、最后”,加一个时间顺序。
3.学生概括归纳能力不足,《笑是不苦口的良药》中第1题“为什么笑是不苦口的良药”;3分,3个内容概括,每一段的句首或句尾。
第二题“三个测试过程”很简单的问题,周边学生基本没有答对的。
课堂对此类问题的训练应该多加注意,这篇阅读讲完之后,可能还会有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归纳。
建议:提升课堂的活泼性,教师严谨,学生活泼;唯活泼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特别是外出讲公开课,这是必需的。
(五)孙茹萍老师(《背影》新授)
选《背影》来讲,是相对艰难及大胆的。因为在“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看似平淡却极具表现力 ”中去分析好文章,需要讲课教师较高的专业掌控力量。本堂课在细节分析,动作、环境描写,首位呼应等环节讲授得都不错。
1.朗读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这也是这次所有新授课的弱点),能够有感情的投入,才能体验出语言“修辞立其诚”的魅力。大量读写,永远是语文授课的不二法宝。
2.“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狼藉、惨淡、祸不单行、赋闲”、“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应深入分析。
3.首位照应。升华情感学生回答出来了,老师没有顺势而上。
4.语言朴实平淡,确是名篇,长期占据教材。开头、结尾、细节、强烈的情感、真朴,教师可以借助此篇告诉学生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
(六)刘洪花老师(写作讲解)
最难的就是写作讲解,因为它很多地方都是相对抽象的。“语文”学习发展到最终,“写作”是检验学习优劣的一个重要手段。写作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包含语文学习的一切。
1.讲审题和立意,面面俱到,挺详细。
2.详细是优点,也是弱势。优在于方法、途径讲解的比较全面;弱势为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但又什么都是模糊的。
3.结合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说出每篇文章的写作框架,这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听明白了的最好的方法。比方《其实我也很快乐》、《我掘到的第一桶金》,到底应该如何去写。范文分析是最直观、形象的方法。
4.《扶》进行了深刻分析。本课堂讲立意,可就是在“扶”上的立意,我们把深度讲浅了。比方老师最后讲的“民族大义”上的扶,就远比前面老师、家长、朋友等的扶要深的多,讲到此地,偏偏是一笔带过了。
“读书”话题,可以多讲。比方“扶”、“遇见”等等,完全可以归到此类。此类却难讲。
粗浅的建议。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把写作讲完全,它是一个综合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次讲写作的时候,都能如此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方法,以及大量的动笔练习。
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背作文”。
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树立一种基础的认识:“我有自己不一样的思考与获得”,写出我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语文”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将“语文”的概念禁锢于“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以几篇有限的文章进行“解题破题”(题目含义、作者、背景等)、“领会主题”(文章的中心)、“掌握技巧”(文章的写作特点);而“大语文观”,将充分发挥语文应有的广阔内涵,极大拓展“语文”概念的内涵,揭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力倡导“在生活中的语言”。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如果离开了生活,仅仅停留在某一章、一篇、一节中,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语文学科在所有学科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大局观”,课本只是一个参照,单元完全可以整合,教材只是一个帮助我们分析的案例。其实案例比比皆是。
(一)从书内走向书外
就是指课本知识的拓展。比方:(1)诗词分析,《相见欢》中的“中原乱,簪缨散”,期中“簪缨”可以延伸到“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红楼梦》中对贾家的描写)。(2)《水浒传》讲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女将,可以深入分析,为什么阎婆惜不是。(3)婉约派、豪放派的区分,第一个将词搬上大雅之堂的南唐后主李煜,以及婉约的李清照、柳永,豪放的辛弃疾、苏轼。而且豪放产生的社会、个人背景等等。
(二)从课内走向课外
(1)《背影》细节描写的课外体验;(2)写作细节的生活积累、课外观察;(3)课外阅读及多媒体辅助。
(三)从语文学科渗透到其它学科
比方说地理、历史、美术等与“人文”特性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学科。比方:(1)《出师表》地理知识的运用(这个在讲课过程中姜凤玲老师已有所体现);(2)蜀国当时的尴尬地位,荆州的失守,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等;(3)“追先帝之殊遇,报之于陛下”的背景,诸葛亮的《出师表》真乃肺腑之言。
(四)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
我们一直讲“立德树人”,但“立德树人”绝对不是单纯的扣帽子。
从最基本的:(1)“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说完整的、正确的、形象的、饱满的话),到(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尤其是批判性和深刻性),到(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内在的精神塑造,真正的愉快、满足、获得,对生活中美好的发现与热爱,对文学的渴望),到最终(4)“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热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懂得鉴赏,并最终形成“自觉”的能力),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德建”成为自觉。
(五)从高分数走向高素质
要帮助学生从“素质”走向“素养”。也许他们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养,我们只要坚定一点,“文化”的因子一旦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素质”就会伴随他的终身。
各位老师,“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语文教学”,很多地方我们其实一直在做的。随着新时代语文学科育人的新要求,我们有必要再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无论哪一个领域,那一个人,前进的最基本方略首先就是“向内看”、“反求诸己”,只有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总结过往,展望未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语文教学观”给我们老师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学无止境,唯我们有此意识,并有此出发,我们的孩子们未来就会慢慢跟上我们的步伐,喜悦的改变以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