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法“吃中药”

日期:2024-07-25     

字号:

你印象里的中药是什么样子?观之汤汁乌黑,闻之药味冲天,尝之难以下咽、酸涩苦口,“中国热美式”都算得上美称?

  前段时间,刷新大家认知的中医药新“食”尚,霸榜热搜。摆到夜市的紫苏酸枣糕、陈皮麦芽山楂块、八珍小馒头,上架饮品店的枸杞拿铁、人参熬夜茶、枇杷祛痘饮,呈上餐桌的灵芝鸡、红花汁狮子球、健脾开胃酸汤虾,就连冰淇淋口味都很“养生”——川贝枇杷膏味、薄荷西瓜霜味、山楂佛手柑味,等等,纷纷出来抢占年轻人的味蕾。

       “精”。如今舌尖上的新中式,其根可溯至千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治病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茶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千金方》记载:“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制作时,新中式养生食品讲究“选料严、炮制精、火候细”,对细节追求极致,采用天然食材,搭配科学合理。其制作理念与时俱进,既继承中医“药食同源”“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传统思想,又结合现代营养学和当代年轻人的饮食偏好。

      “美”。新中式养生食品能爆火,也因为它做到了至美。《黄帝内经》写道:“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先是味道美,中药膳食融合各大菜系的特点,发挥功效的同时让人食指大动,驱散寒湿的菜品麻辣鲜香、养护肠胃的菜品清新淡美、滋补养生的菜品咸鲜醇香……再是名字美,比如山东的“诗礼银杏”“乌云托月”等菜品,光是听名字,就能感受到齐风鲁韵中的诗情画意,又如《红楼梦》中的藕粉桂花糖糕、建莲红枣汤等,看到名字,口中就甜丝丝的。“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也是新中式养生饮食的魅力所在。

  “情”。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借之表达欢迎、惜别、祝福等心情。新中式养生食品中蕴含的这一份“情”,也是它如此夺目的原因之一。比如《红楼梦》中提到,贾母偶染风寒,身体虛弱,王熙凤及时献上可以改善人体虚劳状态、增强机体功能的“野鸡崽子汤”以表孝心,宝玉因丢失“灵通宝玉”而神魂颠倒,王夫人叫人端来能够安神的桂圆汤以示关爱。中式饮食中蕴含着“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这一份“情”也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

  “舌尖上”的新中式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想要真正追上时代潮流,在未来它需要开辟出更多新“赛道”。

  一要注重个性化开发。在传承创新中,要注重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及健康状况的消费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养生食品,提高“回头率”。还要带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食品产业的转型,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中医药+”。例如,可以将药材与本地菜品、饮品相结合,制作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打造集健康养生、文化旅游、药膳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特色药膳小镇、传统中医药文化体验街区等,让游客在“游”的同时享受到“养”的服务,促进“养旅”和“食旅”的融合发展。

  二要从“里”到“面”展现中式美。深入挖掘传统资源,新中式养生食品的开发,离不开对古籍文献、传统食谱的深入研究和挖掘。通过整理分析古代养生智慧,提炼出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食材和配方,实现传统养生理念的现代化转译。在产品包装、品牌故事等方面,也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国画、诗词等,让消费者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美味,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认同感。

  三要在规范化科技化上谋长远。新中式养生食品虽然得到广泛认可,但尚未建立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应加快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明确质量要求、安全标准等关键要素,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守好入口之物的应有之“正”。也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开展中药养生食品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工作,如利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超临界萃取等,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同时保持好原有的风味和功效,做好创新工作,使其焕发新生。

  中医药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化,关键在于发挥其服务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作为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实践——“舌尖上”的新中式,有资本有能力在大众的味蕾上翩翩起舞。前提是,要守住中医药的根本价值,不能将之当成“噱头”哗众取宠。否则,“高开低走”带来的反噬对中医药文化的伤害会更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