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劳动 悦享成长
——大季家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全面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我校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为引领,继续深耕劳动教育,积极践行五育融合,将劳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磨砺意志、培养品质,秉承着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奠基幸福人生。
一、学科融合,延展劳动广场
通过开学初的教学研讨,结合课堂实际需要,确认整个学期的劳动主题和思路。我们一是将劳动与节日、节气等进行主题式的项目融合;二是借助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劳动,促使劳动教育在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优质、有效,让不同学科为劳动教育赋能。我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劳动教育,科学、美术课上,教师立足课堂、依托文本素材,树立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品质。
二、多彩特色课程,凸显劳动育人成效
劳动价值观的养成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生活,而应注重引领学生的日常劳动实践,并通过及时评价进行激励反馈。立足于校园、家庭等生活场景,我校开发了班级劳动之星、家庭劳动打卡与分享等丰富的评价方式。老师、家长、同学、学生自己均可为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这创新了贯穿劳动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深入落实学生日常劳动价值践行,进而促进劳动素养养成。
传统纸艺开设了剪窗花、衍纸、编织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参与到各种活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真钻研、克服困难、敢于创新,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传统工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
非遗文化主题下主要开设面塑课程,学校邀请了非遗传承人顾晓林到校为四年级学生带来了精彩的非遗面塑课程,学生们在传承面塑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与顾老师一起邂逅了一场指尖上的艺术,开启非遗文化体验的盛宴。
三、搭建多样展示平台,收获劳动喜悦
在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经验交流会的开幕式展演上,出现了许多身着渔家风格服装的稚嫩身影,他们是来自于烟台开发区大季家中心小学小渔灯劳动实践社团的孩子们,此次展演他们有两个任务。一是在开幕式表演自创舞台剧《渔家时光》,二是在劳动教育项目展演中,展示《寻味•渔灯节》烹饪课程中学到的胶东渔家美食,将家乡的海洋文化带到国家级教育分会的大舞台。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创新融合,让“小渔灯”站上大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校外研学实践,拓展劳育平台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技能,锻炼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本学期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们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走出书声琅琅的校园,踏上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劳动实践研学之旅。本次综合实践研学活动,开设了各类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科学探索实践,包括七巧科技、多米诺骨牌、模拟飞行驾驶、航模制作等;二是社会技能实践,包括消防安全、紧急救护、手工制作等;三是户外拓展实践,包括战狼行动、愚公移山,高低空挑战、户外劳动、勇闯雷阵、挑战不可能等户外活动。
五、构建阶梯式评价,培养劳动品质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以劳动教育测评手册为主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劳动观念,劳动掌握程度既劳动能力,劳动的坚持性既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分享劳动心得等方面出发,一是每次劳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开展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三是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劳动过程中,实时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评价;四是教师评价,综合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因素,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思想的建立和观念形成。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六、用心浇灌,硕果累累
这一学期我校的劳动教育多篇文章和视频被烟台市综合实践公众号、开发区教育、大众日报公众号等多家媒体报道。
学校的劳动教育要从小处着手,从习惯养成开始,循序渐进培养劳动本领,点燃劳动激情,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体会劳动乐趣;同时从大处着眼,学校将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永远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