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研讨,探索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集体研讨,我们发现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质就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是促进学生认识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关联性,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由此,我们找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条实践路径。
1.对单元教材结构进行合理分析。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从内容领域到学习主题是对课程内容的第一次整合,那么从学习主题到教材单元则是对课程内容的第二次整合。单元教材的结构分析既包括对某个独立单元的内部结构分析,也包括对相互关联单元的外部结构分析。
2.把握单元整体目标进行分层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的递进式的目标系统,既包含某一个单元的整体性目标,也包含某一个模块的阶段性目标,还包含有每个例题的具体性目标。其中全单元的整体性目标十分重要,一般老师在备课时容易忽视,而要实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则首先要对单元的整体性目标有完整性认识。
3.依据目标精准定位课堂教学类型。
主题单元的整体设计需要通过课时教学来实现,而传统的课时教学依据不同的标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课堂类型,比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测验课、讲评课等,或者概念课、计算课、图形课、统计课、解决问题课等等。而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课堂需要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课型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分为四种典型的课堂: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思维拓展课、整理练习课。
(1)知识种子课
知识种子课的关键在于本单元新知与相关单元旧知的对接,重在基础性知识的生根,重在基本性方法的培育。
(2)方法生长课
方法生长课重在方法性策略的提高,重在关键性技能的生成。方法生长课的关键在于生长与迁移,要引领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丰富知识内涵,理解方法本质,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要学得“扎实”。
(3)思维拓展课
思维拓展课的价值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重在一般性方法的形成,重在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拓展课的关键在于由具体到抽象、由数学到生活、由表面到深刻,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从方法到能力的发展,从能力到思想的延伸,因此要学得“灵活”。
(4)整理练习课
整理练习课则主要是促进认知结构的构建,重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通性通法的内在联结,重在整体性的核心素养培养。因此,整理练习课要让学生学得“丰富”。
二、主题教研,践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我们在系统规划单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后,选择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围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展开主题式教研活动,活动分“教——课堂展示”“研——说课、互动评课”“讨——讲座汇报”三部分展开。
1.教——课堂展示
我们以王清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和秦绍娜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两节课例展开教研。王老师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活动设计科学严谨,课堂活动组织井然有序。课堂上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有余数除法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圈一圈、分一分的活动平均分的过程和余数的产生,从实践中得到结论,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去学的方法,课堂生动精彩,是一堂富有趣味的课。
秦老师从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把整数、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更好地梳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两位老师把新课标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活动任务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也使得老师们在不断地收获中丰盈了教师的学科素养!
2.研——说课、互动评课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王清和秦绍娜两位老师对所展示的两节课从“聚焦单元整体目标”“新旧知识的联系”“资源的整合”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享交流。全体数学老师围绕“单元整体教学”展开议课、评课。评课过程中,老师们针对两课有收获感悟,也有问题质疑。因此我们又设置了答疑解惑环节,授课教师针对教学设计中的练习设置的安排意图与提问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3.讨——讲座汇报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曹香娜校长以《有余数除法》为例抽丝剥茧提炼大概念的操作路径。从核心素养,学习方法及数学思想层面展开。单元核心素养和思想层面有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抽象能力、类比思想、极限思想。学习方法主要通过迁移类比学习法。其次从内容结构,把握教学内容上强调关注知识结构化,把握思维的进阶有序,弄清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掌握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关注方法结构化,学会方法的迁移应用;感受同一领域内容相似的编排结构,感悟数学内容本质上的一致性。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岁月清浅,学无止境。这样主题式教研明确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