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美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导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广大中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艺术活动为工作目标,从而达到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宗旨:
我校艺术工作一直坚持“载德、促智、健身、立美”的育人目标,经常举办综合性、多样性的体艺活动,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艺术工作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体现在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大众参与相结合,与校际交流、竞赛活动相结合,真正体现校内外结合、普及与提高接轨。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原则:
1、全面发的原则:“艺术项目”实施,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切实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有效开发艺术教育功能。
2、激发主体发展积极性原则:推进艺术教育,学生是主体。按新课改的要求,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艺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积累和磨炼,长见识、得乐趣,从而掌握艺术技能,提高能力和水平。
3、发展特长,建设特色教育的原则:推行艺术教育,就是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就是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以目标构建内容,促使学生发展特长,学校发展特色,从而建设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4、师生同步发展原则:推进艺术教育,要以提高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学有专长、技能发展的要求,并满足个体选择发展和心智水平提高需求,开展师生互动,坚持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5、创设条件,保障安全原则:推进艺术教育,要克服困难,创设条件,从而有效实施。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整合各种资源,把体艺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设施装备、环境布置)结合起来,让每一项经费投入,每一项工作活动安排,都能体现对学生周到的关怀。
(二)项目实施的基本目标
1、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人生艺术素养修炼,促进人格完善,增强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使知识、情感、行为和谐发展。
2、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为学生构筑一个资源共享、平等、愉快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人文环境。
3、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有一定科研能力,掌握活动设计、组织和指导方法、一专多能,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领导和教师。
4、探索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在文体活动中的可利用资源,以及课内外、校内外互动关系。
5、探索活动项目实施标准评价体系。
三、活动内容设计:
本项目实施由校长为总负责人,各部门主管领导分项目参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艺术教育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音乐、美术教师等组成。定期组织学习研究,协调校内外、课内外关系,保证方案正常实施。
领导小组:
组长:付江涛
副组长:吴磊
组员:王金山 吴基周 尹国松 万秋彦 吴绍成 王盘玲
工作小组:
组长:吴磊
组员:顾菁菁 潘新春 班主任
2、落实各管理层人员及工作任务。
3、建立相关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二)实施条件
1、场地:操场、美术室、音乐室。
2、设备:项目实施必须具备的艺术装备和电教设施。
3、环境:集知识、趣味、娱乐、特色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布置(室内、室外)。
4、师资:音乐、体育、美术等有特长的教师。
(四)实施内容
1、类型:
书法、器乐、合唱、舞蹈、绘画、手工艺等任选一种。
2、内容:
(1)、组建兴趣小组。
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每周三下午一个小时时间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培训活动。
(2)、整合学科教学。
艺术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强化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获得全面发展,更是艺体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建立在个别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渗透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整合学科内容,调整课程框架,努力挖掘教育因素,为德育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为学科教学改革寻求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3)、开展主题活动。
每学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艺术活动。 “六一”文娱演出、合唱节、艺术节、联欢会、书法绘画作品展、板报墙报展、手工制作大赛。综合以上内容开展过关、达标测试、班队活动展示、征文活动等,确立主体和目标,造成声势,扩大影响,形成氛围,增强效益,营造校园体艺文化,提高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4)、开展动感中队艺术实践活动。
依托少先队开展的动感中队活动,植入艺术项目,学生全员参与班级和家委会设计的艺术实践活动,丰富项目的活动课程。
四、具体步骤:
1、明确目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加强整合:新课程要求下的艺术教学目标的实施与学生专项艺术教育的整合。
3、主题推进: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余训练,强化各种活动,完善表现形式,细化效果评价。
4、成效形式:
(1)艺术教育实施材料。
(2)学生各年段应具备的艺体知识和所掌握技能的测试情况。
(3)各类活动、竞赛、展示的图片、音响资料。
(4)校本教材和学生2+1一生一卡。
五、各年段、各项目达到艺术技能的标准
美术类:
1.织布
能熟练使用针线等工具进行缝制,能自己设计造型图纸剪裁,能完成造型要素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2.中国画
能熟练运用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基本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构图,能较为完整地临摹名作,初步表现用写意或工笔技巧完成习作,有一定的书法和篆刻知识和修养。
3.水粉画
能掌握写生色彩的一般常识与理论,掌握干画湿画、特殊技法等表现技能,描绘人物、静物、风景。临摹与创作作品能达到形象较为准确、色彩基本协调、构图完整的水平,基本体现出水彩(水粉)画的艺术特点。
4.漫画卡通
掌握卡通漫画绘制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法,达到形象较为生动,有夸张、概括的能力,主题较为明确,基本体现了卡通漫画的艺术特点。
5.工艺品制作
掌握工艺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纸材、线材、木材、纤维等物质材料,根据明确的意图和思路,设计制作出有一定文化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作品,并能体现出工艺设计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6、线描画
能熟练掌握各种点线面进行组合,能表现疏密对比和线面对比,画面具有形式美感。
(三)、音乐表演类
1.钢琴
能够较正确地掌握钢琴弹奏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如:手型、放松、下键、连奏和断奏、踏板运用等;能够弹奏复调和奏鸣曲作品,要求:演奏完整、读谱及速度与节奏准确、有表情地演奏并基本能表现作品风格特点。
2.电子琴
能够较正确地掌握电子琴演奏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如:手型、放松、下键、连奏和断奏、不同音色和伴奏音型的使用等;能够演奏不少于3首的电子琴独奏曲,要求:演奏完整、读谱及速度与节奏准确、有表情地演奏并基本能表现作品风格特点。
3.口风琴
能够准确地演奏大小调或民族调式音阶;能够较正确地掌握所选乐器演奏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如:气息、吹奏法、连奏和断奏、乐器独特奏法或音色的表现等;能够演奏不少于3首的所选乐器经典独奏曲或课堂教学器乐曲,要求:演奏完整、读谱及速度与节奏准确、有表情地演奏并基本能表现作品风格特点和乐器音色特点。
注:一般指较易于初步掌握、随身携带方便的小型乐器,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如葫芦丝、巴乌及小型弹拨乐器等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乐器,均在此列。)
4.声乐
能够准确地演唱大小调音阶、琶音;能够较正确地掌握嗓音保护知识和歌唱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如:气息支持(呼吸)、共鸣、歌唱位置、咬字和吐字;知道自己的音域和可以展现自己良好音色的音区;能够演唱不少于5首教材上歌唱曲(儿歌除外),要求:声音饱满、气息充沛、演唱完整、音高及速度与节奏准确、所选歌曲和调性适合自己的音区、有表情地演唱并基本能表现作品风格特点。
5.舞蹈
较系统地进行过包括中国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国标舞、现代舞等任何一种舞种的的基本功训练,能用舞蹈的基本要素参与舞蹈过程,有较规范的肢体动作;能够较正确地掌握所选舞蹈的肢体语言和舞蹈表演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如:5种脚的位置、7种手的位置、把杆训练8种动作要领、把下训练(手臂练习、基本舞姿、各种跳跃)要领;能够表演所选舞种不少于3段的经典作品,要求:肢体语言准确且规范、动作协调且灵活、能够体现较好的柔韧性;有意识地用舞姿体现舞者的内心情感、基本能表现作品风格特点和所选舞种独特的韵味。
六、效果与评估:
(一)评估方法:
依据每个项目的评估标准,根据学生的活动态度、技能进步、出勤等活动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老师测评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效果预设:
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构建了艺术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管理。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进一步深化了学校新课程改革,对培养优秀的 艺术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