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背景
近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尤为重视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接连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认真学习以上文件后,我们认识到,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助推器,是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基于此,结合“办属于孩子的学校”这一办学愿景,培养“底蕴丰厚 人格健全的阳光少年”这一办学目标,我校以上级文件精神为宗旨,从校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了第十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群,以课程群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最终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具体实施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二)具体目标
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三)学段目标
1.小学低年段(1-2年级)
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懂得人人都要劳动。
2. 小学中高年级(3-5年级)
主动分担家务,养成劳动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劳动教育课程群规划
(一)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设计出台了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分学段课程规划。
四、课程实施方式
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一)劳动教育途径
1.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2.在其他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创造人本身、创造历史、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劳动观相机渗透,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3.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五、课程实施保障及资源开发
(一)课程实施机构及职责
为确保劳动教育课程顺利实施,学校构建课程为载体,由以下三个层面成员构成。
1.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课程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等。
组长:宫海燕 校长
组员:王晓妮(副校长) 郑丽( 教研处主任)陈宁(教务处主任)王燕妮(德育处主任)王瀛(劳动教育教研组长)
具体职责:
(1)劳动教育教研组要及时了解校内外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信息,及时向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和教师提供与“劳动教育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提供支持;组织参与的老师进行培训和研讨工作,选编教师学习资料,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指导;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课题研究,发现和总结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收获与经验。
(2)办公室(联合教务处)主要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级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进展情况;负责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关系;制定有关学生评价方案,对学生开展实施考核评价;制定有关实施课程的教师考核办法。联合德育处,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负责规划每学期不同年级的研究主题,负责具体指导各年级的活动,负责组织有关的全校、或年级的观摩、展示、交流、汇报等活动;负责与专家举办师生专题辅导讲座;负责师生比赛的申报工作,资料存档等工作。
(3)创客与信息中心依托新建创客中心,大力推动创客教育探索,以创客活动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多形式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全面推动创客教育特色发展。
2.级部主任 班主任 家委会 社会志愿者
级部负责统筹年级的学期课程主题,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及备课等。班主任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明确选题方向、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报告、做好结题展示等工作给予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除此以外还包括研究方法、学习策略、与人交往、心理调适、团队协作、安全防范等;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与家委会以及社会有关部门、社区专业人员、专家等取得联系,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等。
3.图书室 科学组 美术组 体育组 音乐组
图书室资源上(网络资源、图书音像资源方面提供支持)
科学组、美术组、音乐组、体育组(实验操作、艺术创作、健身运动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本学期实践资源开发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国家只指定了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我们考虑的是整合社会、学校、家庭范围内的资源,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
本学期主要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师资优势开发资源;动员并充分利用家委会资源,建立有效机制吸引家长积极参与;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劳动教育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校内创客实践基地、校外各实践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综合实践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创客节、读书节、班队会活动、校园大集爱心义卖活动、少先队入队典礼仪式活动等。
六、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录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工作措施安排
(一)课时落实
劳动与综合实践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1-5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一到五年级年级每周1课时。列入课表并严格落实。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3.纳入考核,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鼓励教师创造性开展劳动与综合实践教学工作,每学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次级部公开课活动,一次主题活动美篇撰写,一次学生劳动与综合实践作业评比。根据日常教师课程落实检查及学生发展情况,在学期末给予评估赋分。
(四)加大宣传
鼓励教师通过学校官微、新闻媒体加大课程实施宣传力度;家委会发掘家长中的课程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