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钢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耕文化艺术建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胶东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厚灿烂。工作中,我们注重系统挖掘、创新呈现烟台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一是培育乡村文旅节庆品牌,培育了渔灯节、毓璜顶庙会、苹果节、大樱桃节、莱阳梨文化节、长岛妈祖文化节、蓬莱丘山谷酒庄超级马拉松、长岛渔号马拉松赛等20余项乡村文化品牌节会。二是打造乡村文化体验载体,依托311项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市县非遗体验中心+非遗工坊“1+N+X”非遗展示平台体系,年均开展300余场非遗传习活动;发展了龙口西河阳、福山张格庄民俗博物馆等7家乡村博物馆,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展示传播和体验阵地体系。三是加强乡村主题艺术创演。积极组织发动开展乡村文化主题群文、小剧小戏、影视剧、美术等艺术创作100余项,提升烟台乡村文化传播力感染力。
下步,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和您提出的宝贵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乡村文化研究,摸清资源底数
为全面掌握我市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组建由高校教授牵头带队的烟台文化研究项目组,重点设立“烟台海洋文化”“烟台民俗文化”研究编写委员会,通过深入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口述史采集等方式,系统挖掘整理烟台传统生产民俗、传统村落与居住民俗、传统饮食民俗、传统信仰民俗、传统节日民俗、传统游艺民俗、传统语言民俗、传统人生礼仪、民间技艺、农耕器具、农谚歌谣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剖析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提炼其在历史、科技、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计划形成《烟台海洋文化》《烟台民俗文化》卷研究性书籍,摸清我市农耕文化的“家底”,为后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使文化遗产在学术层面“活起来”。
二、加强乡村文艺创作展演,繁荣乡村文化生活
为进一步激发农耕文化的活力,使之融入现代乡村生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农耕文化为灵感源泉,创作绘画、舞蹈、小戏小剧等多元艺术作品,组织乡村振兴题材小戏小剧采风、创作、展演,我为劳动者画肖像”2024“漫画乡村”主题美术作品展,生动展现农耕文明的魅力与价值。以“大地欢歌”乡村文化建设年系列活动为引领,实施“文旅进乡村”行动,举办农耕文化节、丰收节、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活动;组织“四季村晚”,推动活动内容由文艺演出向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转变,展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常态化实施“赶文化大集 建美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集中开展以送演出、送图书、送展览、送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大集,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与文化活动,让农耕文化在乡村生活中“活起来”,成为凝聚社区情感、提升乡村魅力、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发展后备力量
为促进农耕文化持续蓬勃发展,设立专项培训项目,开办乡村文艺骨干培训班,对基层文化工作者、乡土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文化发掘、创意设计、活动策划、讲解宣传等方面的能力,打造热爱农耕文化、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实施2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即艺术乡村“百个乡村 百支团队”培育计划和乡村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暨民俗文化特色乡村建设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导师辅导、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组织行走的美育课堂“乡村行”,以流动教学的方式,将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带到乡村,提升乡村居民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自信,让农耕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活起来”,实现其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的目标。
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