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王懿荣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日期:2024-03-28     

字号:

(一)聚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高育人效果。

1.抓铁有痕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及教研能力提升。新的学期,教务处联合教研室,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管理机制,狠抓教学常规,把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把听评课变成常态,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分层分类,人人轮流讲,人人轮流评,敢于讲缺点、谈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聚焦教学主业,强化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力度,教务处期中、期末统一检查和备课组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查促做,以查促提升。

2.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创建烟台市优秀教研基地。以抓好烟台市学校类教研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以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课程”为抓手,大力实施课堂改革,推行“规范管理教育月”“课堂教学改革月”“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振新常态下教学中心地位,在各个学科打造一批“金课”,重视立德树人的落实,构建适合我校校情、学生学情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总结和推介成功经验,提升我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创建学校品牌。

3.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高效、科学的推进策略和实施路径。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革重组,构建高效课堂;组织教师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借助晒课、磨课等教学活动,打造贴合校情学情、高品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向学生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推进评价向过程性、显性的精准评价转型,构建智能评价环境,精准督导教育过程、检验教学方法、测评教育质量。

(二)重视教师成长,加强队伍建设,高水平提升工作创造力。 

1.深入开展“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开展师徒结对,青年教师人人有师傅,求教有名师,发挥名师、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论坛,邀请名师、骨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坚持师德引领和专业提升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育人质量和能力;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培训学习,以达标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的狠抓落实为载体,努力提升全体教师驾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能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树起新时代下教师楷模,不断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的激情,挖潜创造力。

2.提升“雁阵效应”打造名师矩阵。在进一步完善“范青林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发挥学校现有的齐鲁名师、烟台名师、烟台名班主任、烟台学科带头人等“头雁”带动作用,不断建立、完善生物、体育等多学科校级名师工作室,分层次吸收,为有一定教学基础、教科研能力、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以培养名师为主、加快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长为辅的“雁阵”培养模式,打造“名师矩阵”,高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三)坚持文化育人,推进“懿·荣”德育体系建设,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深化“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理念。围绕“懿德、笃行、日新、向荣”校训,从精神、环境、制度、行为等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和丰富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强化学校红色、国色文化建设;创建精致的文化墙、阅读角、休息室,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让每一处风景都生情;让制度规范转化为每个师生的自觉行为,激励师生奋发向上;打造精品社团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把育人作灵魂,引领师生的行为文化,丰富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团结协作的师生团体。系统规划文化宣传标语,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学校全面发展的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特色校园。

2.创新“懿·荣”主题德育体系内涵,强化以课程育人为主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为支撑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涵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班会、团课等德育阵地的作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重视活动育人,组织开展艺术节、主题团日、入团仪式、磁山研学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行为体验与内心体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重视实践育人,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入工厂,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动脑动手,实践磨砺,感受尝试,获得知识、技能、情感;重视管理育人,进一步完善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细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管理模式。

3.完善家校共育长效机制。加强家校联系,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宣传党的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要求,加强对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的指导,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优化家教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建立家校共育大讲堂,定期举行亲子关系、学生成长、人生规划、心理健康等主题讲座,丰富家庭教育内容;保持家委会会议常态化,积极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畅通家校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