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掌握初步的劳动技术。我校劳动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改为突破口,加强劳动基地建设,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坚持立德树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目标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2.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
3.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三、具体措施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目的
1.开展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加强劳动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基地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本领,做主人。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2.定期轮流到劳动基地蔬菜示范园中参加劳动教育。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品位,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加强,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校园的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 “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本校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二)健全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校内劳动教育、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家庭劳动教育等各个环节中按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档案,实施劳动行为评价和劳动效果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每学期的劳动教育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四、课程安排
初一年级
1.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成长过程及养护知识。
2.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的生产劳动中。
3.感受劳动的快乐,明白劳动的价值,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
初二年级
1.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及简单的种植知识。
2.能够独立完成动物养殖的一天管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对一些社会中一些常见的职业进行一天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初三年级
1.掌握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并能独立完成某一种农作物的生产全过程。
2.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分类,对特定的行业从业者进行体验了解。
3.能够参与到家庭的生产生活中,能够拆装一些简单的家用电器。
初四年级
1.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理解简单电路知识,了解简单家电的运行知识。
2.增加学生对劳动生产持续性的认识,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3.通过职业体验,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主要活动安排:
1-2月份:寒假“我做家长小帮手”活动。
3月份:校内劳动基地分工、劳动。开展春季卫生、绿化美化校园活动。
4、5月份:举行竞赛,激发劳动教育情趣。开展劳动周活动。即每天做一次家务劳动;每周做一次饭;每周洗一次衣物;每周倒一次生活垃圾;每周在校做一次服务性劳动。
6月份:评选“劳动小能手”。
7、8月份:暑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