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中心小学综合发展规划

日期:2024-03-01     

字号:

牟平区龙泉镇中心小学综合发展规划

我校秉承“为学生的今天服务,为学生的明天负责”的办学宗旨,坚持“质量立校、德育立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努力做到科学发展,用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观和新时代的新思想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用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新机制解决学校在发展中的新课题,用好的成果回报社会,用好的教育培养学生,用好的服务提升品牌,努力办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1.我校是牟平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拥有5个教学班,140名学生,在校教职工28名。也是一所社会较满意,家长较信赖的公办学校。因目前农村的年轻人多进城务工,我校辖区内的孩子,生源较少,生源质量不高;同时我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学校各项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必须要改革中求发展,改善目前的办学条件才能办好当前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2.学校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还应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完善,同时学校缺乏执行力度和监督反馈管理机制,没有形成教职工工作文化和细致的激励机制。

3.广大农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科研氛围不浓厚。校风、教风、学风,团队管理和家校互动的管理理念与一些优秀的学校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一点完全可以在管理上加以引导、制度上加以落实,团队管理的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在其他方面,我们也缺乏深刻的研究与探讨。这样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意识不强,信心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没有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在思想和精神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以往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引导,没有形成一种快乐工作的浓郁氛围。

二、学校发展坚持的观点和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文化发展之路,努力结合农村学校地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教育。

2.不断学习借鉴优秀经验,用新的思想理念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3.优化管理资源,实现高效管理,推行工作执行力和务实作风,立说立行。

4.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行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战略,坚持“依靠教师,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原则,关注教师成长,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以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成功教育为理论支撑,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全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全力实施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多元化、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导教师进行高效率办公,努力做好高效率课堂教学。

四、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教育理念

坚持用新思想引领学校大发展,加大学校办学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的力度,丰富思想内涵,加快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步伐,形成学校思想理论的财富。

1.坚持“为学生的今天服务,为学生的明天负责”的教育理念,坚持“责任、主动、忠诚”的学校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内涵,以思想为引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龙泉小学发展史上的再一次跨越。

2.加大学校思想的实践力度。扎实有效地把学校思想落实到工作实践上去,在思想学习的引领下,开展“我为学校树形象”、师德模范评比、骨干、优秀教师评选等各项相应活动。

3.加快教育理念的创新步伐。争取二至三年内,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思想理念,时刻保持着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形成学校思想理论体系。

(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建设

“创造激情人生,实现自身价值”为管理理念,积极营造“人心思上,民主参与,快乐生活,愉快工作”的浓郁氛围,建设和谐团队、幸福团队、成功团队。

1.每年召开一次规格高、效果好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工会报告,通过一些学校重大决策、修订一些规章制度,解答教工提案的落实情况。

2.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职业倦怠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3.增强民主管理学校意识,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在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先树优、教师业务量化、校务公开、学校重大决策、人事制度等方面,做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

4.培育教职工的气质与涵养,引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激情,有气质,有涵养,有品位的龙小人。

5.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生育观,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团队,关注家庭,构建和谐团队、幸福家庭、完美人生。

(三)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继续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支“有思想,有气质,有涵养,有能力,有研究、有成果”的教师队伍。力争在二至四年内,培养出一批师德优、业务精、教科研能力强,教学实绩突出,并在市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务实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完善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机制,从观念,专业、价值等方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育人意识和科研意识,以“强基础,抓重点、树骨干,带整体”为思路,打造一批优秀班主任。开展“魅力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新的绩效工资方案,扩大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影响作用,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把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整体、均衡、优先和特色的发展。

(四)教育教学工作

强化教育科研管理。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逐步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化。

1.树立教科研能力是兴教之本的理念,让科学研究深入人心,打造勤于学、敏于事、善于思、勤于学、攻于研的专业教师队伍。

2.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创办优质教育。

3.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建立健全教科研结构和网络,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全体教师”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教科研工作网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奖励教育科研获得的各项成果。

4.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制度,制定精细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立项课题的阶段研究和过程性管理。

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核心,以追求效能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赢得家长与社会的支持与信赖。坚持教学创新、实现“高效课堂”完善"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并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细化、完善。

1.建立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形势及学校发展实际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教学管理流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各学科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过程性、流程化管理。

2.坚持教学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深入探讨“高效课堂”的内涵在各年级各学科中的具体要求,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研究成果。

3.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4.成立教学工作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检查、评价,组织开展全校的专题研讨、观摩教学、作业展览等教学活动。

5.开属校本研修,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紧扣“高效课堂”的研究,组织专题研究课、高效课掌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把课题研究与课学教学有机结合,推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进度。

坚持“立德树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精心策划,力争使学校活动均具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学校活动均应根据学生身心潜能发展做基点,学校活动均应保证学生适当性与趣味化发展,探求适合时代需求的德育新模式。

1.继续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党、团、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师德规范为核心、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为突破,抓住“选拔、培训、激励”三个环节,通过上岗培训、师徒结对、德育例会、班主任论坛等有效方式,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造就一支“讲奉献、素质优、业务精”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3.深化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养成教育。

4.继续推行领导干部、红领巾值岗制度,严格进行量化考核。

5.班级环境做到美化、教育化,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黑板报的育人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班级特色。

6.实施“我能行,我真棒”特色学生评比方案,坚持学生自评、小组评、家长评、老师评,全方位、多层面评比。

7.定期对班会课、晨会课、学科渗透情况组织研讨、观摩、评比,积极研发校本课程,用好校本课程。

实施课程开发。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地域性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主、开放、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班级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爱心意识、发展意识和活动策划,组织、协调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做人、做事、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以传承家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统文化(节日风俗)、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本土文化、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真正使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人无我有”的目标。

(五)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所有环境都是学生学习场所、所有的器物都能陶冶学生心灵、所有规划都要激发学习需求为指导原则,为师生营造温馨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建设优质的物质环境,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继续谋求环境的人文化、特色化色彩,在教学器具的配备方面再适当加大投入。

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各种社团等,进一步发挥言传舆论,强化校园环境的隐性德育功能。

3.建立人人参与的德育环境,继继抓好家校互动工作,以家庭教育的行为习惯教育为主题,以学习行为规范养成为实破口,实施高效德育施行德育港透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

4.营造家长放心的校园安全环境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我们必须以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网络和安全工作机制建设。

5.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我校已建成校园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一线教师都配有电脑,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使它走上健康、活泼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全面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