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立足教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扎实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学行为,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计划。现就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教研落地,提升课堂效率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各学科每周一教研,采用“小切口,细分析,深挖掘”的理念,进行课例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艺术。挖掘组内有方法的老师,分享学科教学经验。组内教研课,经过讲、评、议三个阶段,对自己或他人已有教学行为全面系统反思,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依托区教研室的优质课评比,参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最佳方案,磨出精品课;教研组教师间研讨交流,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磨出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参加评选的七位教师均获得区级优质课。邀请数学、科学、道法学科教研员走进课堂,教研组老师获得专业指导与精准评课,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2.课题引领,提升研究水平
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本学期,在以赵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的组织和领导下,课题研究工作取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区级小课题和一般课题已经结题,区级重大课题进行了结题,4项市级课题进行了资料汇总工作,2项区级课题进行了申报。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自觉地学习理论,更新观念,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
3.细化落实,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将成为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早上自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口算能力,学生有了珍惜时间、入校即学习的意识。通过语文写书法、大作文、数学组书写计算题等正规作业,规范家庭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学习习惯方面,以学科活动为载体,以核心素养为抓手,以竞赛奖励为评价,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细化落实,扎实提升。语文组开展了看拼音写词语大赛,数学组在二三年级开展乘法口诀比赛、全校每月开展一次计算题比赛。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升,学习自信逐步加强。
4.队伍建设,引领教师成长
(1)强化校本研修,赋能专业发展
每学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及配档表,初步形成校本研修课程体系,即“师德水平提升”“有效教学设计”“教材把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课题研究成果提炼”“骨干教师引领”七大板块,设立骨干教师示范周、青年教师汇报周、新教师达标周,通过“青蓝结对”“一课三磨”“同课异构”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打磨和教学风格的提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强化业务培训,促进技能发展
拓展学习渠道,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有层次有深度的培训,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找到个人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外出学习后整理自己参训的所思、所感、所悟,进行专题校本培训,达成“走出去,带回来”的培训目标。夏丹丹老师的《向美而行,芬芳共享》,王雪老师的《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等一系列专题培训,真正实现了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共同成长。对入职近三年的青年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观看优秀教师成长分享案例,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专家新课标理念培训、王静老师做的家校沟通、姜哲云老师的通讯写作等,激发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专业能力。
5.劳动教育,以劳育人促成长
以五一劳动周为契机,在常态化劳动中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基于学生的常态化家务劳动清单和劳动课程规划设置进行劳动技能大赛。分级部开展了“巧剥鸡蛋学自理”“整理书包巧分类”“巧手叠衣会分担”“巧穿鞋带显身手”“齐包饺子巧分工”等系列竞赛评比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利用“勤耕园”,开展劳动特色课。除按时令分级部带领学生到勤耕园参加劳动实践,更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了一到五年级五门不同趣味课程,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6.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根据上级相关要求,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广泛开展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进行智慧教研,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运用,烟台市教员平台人均上传20条资源,实验教学、电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优质课均获佳绩,促进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岳妍红教师获区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优质课评选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区里参加市里的比赛。
7.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
家庭教育利用新学期家长会根据不同年级开设家庭教育主题内容,一年级的《家校共育,促进发展》,二到五年级的《管理情绪,温和育子》,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和支持孩子成长。 开展特殊孩子深度家访活动、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一年级进行了家庭教育讲座《家校携手,共育“新生”》,指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解决他们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