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布病? 布病是布鲁氏杆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为波浪热、马耳他热、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 二、布鲁氏杆菌的抵抗力如何? 布鲁氏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和各种射线以及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化学药物比较敏感,3%漂白粉和来苏水数分钟能杀灭;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强,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其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水及衣物等中能长时间生存。 三、布鲁氏杆菌主要有哪些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可作为布鲁氏菌贮存宿主。羊、牛、猪作为传染源最为常见。其中羊是人类布病的最主要传染源。除了病羊、牛、猪外,其他患病动物也可作为人类布病的传染源,但一般只引起个别病例。 四、人与人之间会传染吗? 在我国经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以及病人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五、布病是怎么传播的? 布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3种。 1. 经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 2. 经消化道传播: 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布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饮用生奶以及未熟的肉、内脏等感染。有的人喜欢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及生肉或做饭过程中生熟案板不分,均有可能引起感染。近年来,由于喝生羊奶而引起的布病暴发疫情屡见不鲜。 3. 经呼吸道传播: 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圈舍打扫以及布鲁氏杆菌实验室操作人员容易通过该种途径感染。 六、布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 发热,为布鲁氏杆菌病最典型症状,体温多在傍晚升高。高热时,患者往往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加重。 2. 多汗,为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症状,一般晚上多汗,睡后出汗增多,汗液粘稠。 3. 关节痛,可出现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疼痛与风湿病疼痛相似,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4. 倦怠乏力,所有患者均有此症状。 七、布病怎么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给与退热、镇静、镇痛等对症治疗。 2.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八、如何预防布病? 1.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气溶胶传播。 3.对普通民众而言,尽可能减少与牛羊等家畜接触,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家庭加工过程中案板、刀具等做到生熟分开。布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在高温下即可杀死,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才可以放心饮用。2.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严禁徒手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和死胎,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时扑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