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户外活动时,要谨防被蜱虫咬伤。

日期:2024-10-17     

字号:

夏天到了,不少家庭都开始外出游玩。但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要小心这种“小黑点”——进行户外活动时,要谨防被蜱虫咬伤。

随着天气转暖,蜱虫每年4月至10月最为活跃,通常在草丛、森林等植被茂密的地方出现。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叮咬人体后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螺旋体感染性疾病(如莱姆病)等。

 

    这些疾病多数都有发热,但是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及时清除叮咬的蜱虫,可大大降低感染率。可使用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头部将其拔出,尽快消毒叮咬部位并洗手。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如果蜱虫叮咬很牢固,建议尽快就医。尽量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自行处理,容易导致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内。

 

减少蜱虫的危害,预防为主。如果去野外露营、徒步,尽量穿长衣长裤,减少皮肤露出;衣物最好选择浅色,便于发现蜱虫;避免在蜱虫栖息地长时间坐卧;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液也能起到减少蜱虫叮咬的作用。在草丛、树林等地活动后,家长应重点检查孩子裸露在外的皮肤,耳后、脖子等也要仔细检查有没有新增的“小黑点”,避免蜱虫藏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