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 | 学科 | 教学主题 | 教学范围 | 教学内容 |
1 | 语文 | 青春的价值 | 全级部 | 哦香雪、百合花 |
2 | 语文 | 魏晋诗歌 | 全级部 | 《短歌行》《归园田居》 |
3 | 语文 | 唐代诗歌 | 全级部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4 | 语文 | 作文 | 全级部 | 作文1+《沁园春长沙》《地球边上放号》 |
5 | 语文 | 唐代诗歌 | 全级部 | 琵琶行+作文细节描写 |
6 | 语文 | 宋代诗歌 | 全级部 | 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 |
7 | 语文 | 古诗词诵读 | 全级部 | 静女等四首 |
8 | 语文 | 人物传记1 | 全级部 | 探界者钟扬、芣苢、插秧歌 |
9 | 语文 | 人物传记2 | 全级部 |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10 | 语文 | 复习 | 全级部 | 专题 |
11 | 语文 | 期中考试 | 全级部 | |
12 | 语文 | 期中考试卷讲评 | 全级部 | |
13 | 语文 | 整本书阅读 | 全级部 | 乡土中国 |
14 | 语文 | 儒家经典 | 全级部 | 劝学、师说 |
15 | 语文 | 议论文 | 全级部 |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 |
16 | 语文 | 作文 | 全级部 | |
17 | 语文 | 散文单元1 | 全级部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
18 | 语文 | 散文单元2 | 全级部 | 我与地坛 |
19 | 语文 | 文言文 | 全级部 | 赤壁赋、登泰山记 |
20 | 语文 |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全级部 | 复习 |
1 | 数学 | 集合 | 1.1-1.3 | 集合的概念,基本关系和基本运算 |
2 | 数学 | 常用逻辑用语 | 1.4-1.5 |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命题及其否定 |
3 | 数学 | 基本不等式 | 2.1-2.2 |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性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
4 | 数学 | 一元二次不等式 | 2.3 | 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5 | 数学 | 函数的概念 | 3.1.1-3.1.2 | 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的求法 |
6 | 数学 | 函数的性质 | 3.2.1-3.2.2 | 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与应用 |
7 | 数学 | 幂函数 | 3.3-3.4 | 幂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性质,函数的应用(一) |
8 | 数学 | 指数函数 | 4.1-4.2 | 指数运算,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
9 | 数学 | 对数函数 | 4.3-4.4 | 对数运算,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
10 | 数学 | 期中复习 | 必修一第一,二,三章 | 题型总结,针对性练习,查漏补缺 |
11 | 数学 | 期中考试 | 必修一第一,二,三章 | |
12 | 数学 | 期中总结和任意角和弧度制5.1 | 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和角度制的转化 | |
13 | 数学 | 三角函数的概念 | 5.2 |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
14 | 数学 | 诱导公式 | 5.3 | 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
15 | 数学 |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5.4 |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主要性质,研究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
16 | 数学 | 三角恒等变换 | 5.5 | 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及其内在联系,并且能利用公式解决三角恒等变换的问题 |
17 | 数学 | 函数y=Asin(ωx+φ) 的图象 | 5.6 | 函数y=Asin(ωx+φ) 的图象变换与其解析式变换之间的内在联系 |
18 | 数学 | 三角函数的应用 | 5.7 | 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
19 | 数学 | 期末复习 | 必修一第四,五章 | 题型总结,针对性练习,查漏补缺 |
20 | 数学 | 期末复习 | 必修一第四,五章 | |
1 | 英语 | A new start | 必修一unit 1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Developing ideas |
2 | 英语 | A new start, Exploring English | 必修一unit 1、unit 2 | U1:Presenting ideas; U2: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3 | 英语 | Exploring English | 必修一unit 2 |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4 | 英语 | Family matters | 必修一unit 3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5 | 英语 | Family matters | 必修一unit 3 |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6 | 英语 | Friends forever | 必修一unit 4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7 | 英语 | Friends forever | 必修一unit 4 |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8 | 英语 | Into the wild | 必修一unit 5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9 | 英语 | Into the wild | 必修一unit 5 |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10 | 英语 | Revision | 期中复习、考试 | 复习学案+综合题训练 |
11 | 英语 | At one with nature | 必修一unit 6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12 | 英语 | At one with nature | 必修一 unit 6、 |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13 | 英语 | Food for thought | 必修二 unit 1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Developing ideas |
14 | 英语 | Food for thought, Let's celebrate | 必修二 unit 1、unit 2 | U1:Presenting ideas; U2: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15 | 英语 | Let's celebrate | 必修二 unit 2 | U2: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16 | 英语 | On the move | 必修二 unit 3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Developing ideas |
17 | 英语 | On the move, Stage and screen | 必修二 unit 3、unit 4 | U3:Presenting ideas; U4: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
18 | 英语 | Stage and screen | 必修二 unit 4 |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
19 | 英语 | On the road | 必修二 unit 5 | Starting out, Using language, Developing ideas |
20 | 英语 | Revision | 期末复习 | 复习学案+综合题训练 |
1 | 物理 |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 第四章1-3讲 |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
2 | 物理 |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 专题六,实验五,实验六 |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
3 | 物理 |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 第五章1-2讲, |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
4 | 物理 |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 专题七 | 卫星变轨问题;双星模型 |
5 | 物理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第六章第1-2讲,专题八 | 功、功率机车启动问题;动能定理及应用;动能定理在多过程中的应用 |
6 | 物理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第六章第3-4讲,专题九 ,实验七 动力学与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
7 | 物理 | 动量守恒定律 | 第七章第1-2讲,专题十 |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应用;碰撞模型拓展 |
8 | 物理 | 动量守恒定律 | 专题十一,专题十二,实验八 | 动量守恒在板块模型中的应用;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
9 | 物理 | 机械振动 机械波 | 第八章第1-2讲,实验九 | 机械振动; 机械波;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
10 | 物理 | 期中考试综合复习 | 期中考试综合复习 | 期中考试综合复习 |
11 | 物理 | 期中考试及讲卷 | 期中考试及讲卷 | 期中考试及讲卷 |
12 | 物理 | 静电场 | 第九章第1-2讲,专题十三 | 静电场中力的性质,能的性质电场中的功能关系 |
13 | 物理 | 静电场 | 第九章第3-4讲,专题十四 | 电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力电综合问题 |
14 | 物理 | 电路及应用 | 第十章第1-2讲,专题十五 | 电路的基本规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学实验基础 |
15 | 物理 | 电路及应用 | 实验十,十一,十二 | 电阻率的测量;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
16 | 物理 | 磁场 | 第十一章第1-2讲,专题十七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 |
17 | 物理 | 磁场 | 专题十八,十九,二十 | 动态圆;洛伦兹力与科技;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 |
18 | 物理 | 磁场 | 专题二十一,二十二 |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和交变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立体空间中的应用 |
19 | 物理 | 电磁感应 | 第十二章第1-2讲,专题二十三 | 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法拉第电场感应定律;电磁感应中的电路图像 |
20 | 物理 | 电磁感应 | 专题二十四,二十五 |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动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
1 | 化学 | 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和方法 |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巧妙地通过对典型的金属单质钠和典型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这两种物质性质的探究,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
2 | 化学 | 物质的量 |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 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能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
3 | 化学 | 气体摩尔体积 |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 能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理解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
4 | 化学 | 物质的量浓度 |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定量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
5 | 化学 | 元素与物质分类、胶体 |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 以碳元素为例,根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建构元素的物质家族,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胶体的本质和性质,利用胶体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6 | 化学 |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 |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 从电解质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
7 | 化学 | 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应用 |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 掌握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的书写规律,运用离子反应完成离子检验、离子共存等任务 |
8 | 化学 |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 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
9 | 化学 |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应用 |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书写陌生氧化还原反应,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
10 | 化学 | 期中复习 | ||
11 | 化学 |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 ||
12 | 化学 | 铁单质,亚铁盐、铁盐,铁的氧化物 |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 | 掌握铁单质,氧化物,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
13 | 化学 | 铁的氢氧化物、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 | 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利用铁元素的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设计制备、分离、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 |
14 | 化学 | 硫单质、二氧化硫 | 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 掌握硫黄、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典型实验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 |
15 | 化学 | 硫酸 | 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 掌握硫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典型实验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构建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
16 | 化学 | 氮气、氮的氧化物 | 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 掌握氮气、氮的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典型实验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知道主要应用 |
17 | 化学 | 氨气、铵盐 | 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 掌握氨气、铵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典型实验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备 |
18 | 化学 | 硝酸 | 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 掌握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典型实验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构建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
19 | 化学 | 期末复习 | ||
20 | 化学 | 期末考试 | ||
1 | 生物 | 走进细胞 | 第一章 | 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2.描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活动: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
2 | 生物 | 细胞中的元素、化合物、无机物 | 第二章1,2节 | 1.说出细胞主要由C、H、O、N、P、S等元素构成。2.指出水大约占细胞重量的2/3,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赋予了细胞许多特性,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3.举例说出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虽少,但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
3 | 生物 | 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 | 第二章4,5,6节 | 1.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2.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
4 | 生物 | 一二章复习、细胞结构-细胞膜 | 第三章1节 | 概述细胞都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5 | 生物 | 细胞结构-细胞器 | 第三章2节 | 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
6 | 生物 | 国庆假期-处理作业 | 前三章 | 针对错误率高的问题进行知识清单和思路多角度分析 |
7 | 生物 | 细胞结构 -细胞核 ,实验观察 | 第三章3节 |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8 | 生物 |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第四章 | 1.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
9 | 生物 | 期中复习 | 前四章 | 针对前四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及有针对性的练习 |
10 | 生物 | 期中复习 | 前四章 | 针对前四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及有针对性的练习 |
11 | 生物 | 期中考试及分析试题 | 前四章 | 针对试卷进行知识清单的梳理对知识的掌握进行查漏补缺,并加强练习 |
12 | 生物 | 酶和ATP | 第五章1,2节 | 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
13 | 生物 | 细胞呼吸 | 第五章3节 | 1说明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2.通过曲线分析认识O2浓度、温度、水分等对细胞呼吸的影响。3.通过种子储藏、酒精发酵等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14 | 生物 | 光合作用 | 第五章4节 | 1.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2.活动: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
15 | 生物 |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业综合分析 | 第五章3,4节 | 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关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及生活的联系。 |
16 | 生物 | 细胞增殖 | 第六章1 | 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
17 | 生物 | 细胞分化、衰老、死亡 | 第六章2,3 | 1.比较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变化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活动: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 |
18 | 生物 | 复习细胞能量供应与利用 | 第五章 | 梳理整章的知识思维导图,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典型例题精讲 |
19 | 生物 | 复习细胞的生命历程 | 第六章 | 梳理整章的知识思维导图,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典型例题精讲 |
20 | 生物 | 综合复习 | 第一---六章 | 梳理整册的知识思维导图,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典型例题精讲 |
1 | 政治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 第一课第一框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
2 | 政治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 第一课第二框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3 | 政治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 第一课一二框 | 练习复习检测第一课 |
4 | 政治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第二课一二框题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5 | 政治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第二课一二框题 | 练习复习检测第二课 |
6 | 政治 |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第三课一二框题 | 改革开放和中特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
7 | 政治 |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第三课一二框题 | 练习复习检测第三课 |
8 | 政治 |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四课一二框题 | 新时代和中国梦 |
9 | 政治 |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四课第三框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第四课复习 |
10 | 政治 | 综合复习 | 必修一 | 综合复习迎接期中考试 |
11 | 政治 | 期中考试 | ||
12 | 政治 |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 第一单元第一课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两个毫不动摇” |
13 | 政治 |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一单元第二课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14 | 政治 | 我国的经济发展 | 第二单元第三课 |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
15 | 政治 | 我国的经济发展 | 第二单元第三课 | 复习第三课 |
16 | 政治 |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 第二单元第四课 |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我国的社会保障 |
17 | 政治 |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 第二单元第四课 | 复习第四课 |
18 | 政治 | 综合复习 | 必修二 | 综合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
19 | 政治 | 综合复习 | 必修二 | 综合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
20 | 政治 | 期末考试 | ||
1 | 历史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中外历史纲要》上1单元 |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4.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5.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
2 | 历史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中外历史纲要》上 1-2单元 | 1.通过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制度创新和区域开发。 |
3 | 历史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中外历史纲要》上2单元 |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
4 | 历史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试卷讲评 | 《中外历史纲要》上2单元 |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
5 | 历史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中外历史纲要》上3单元 | 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 的新变化 |
6 | 历史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中外历史纲要》上3单元 |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 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7 | 历史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中外历史纲要》上 3-4单元 |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
8 | 历史 |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讲评 | 《中外历史纲要》上4单元 |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
9 | 历史 | 期中复习1——第一单元 期中复习1——第二单元 | 《中外历史纲要》上 1-2单元 | |
10 | 历史 | 期中复习1——第三单元 期中复习1——第四单元 | 《中外历史纲要》上 1-2单元 | |
11 | 历史 | 期中考试 试卷讲评 | 《中外历史纲要》上 1-4单元 | |
12 | 历史 |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 《中外历史纲要》上 5单元 |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
13 | 历史 |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辛亥革命 | 《中外历史纲要》上 5-6单元 | 1.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3.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 限性 |
14 | 历史 |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6单元 |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15 | 历史 |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 《中外历史纲要》上 7单元 |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16 | 历史 |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 《中外历史纲要》上 7-8单元 | 1.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2.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3.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4.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
17 | 历史 |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 《中外历史纲要》上 8单元 | 1.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2.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
18 | 历史 |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中外历史纲要》上 9单元 |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5.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6.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7.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
19 | 历史 |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中外历史纲要》上 10单元 |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4.5.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
20 | 历史 | 第29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30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 《中外历史纲要》上 11单元 | 1.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1 | 地理 | 大气变化的效应 | 常见天气系统 |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
2 | 地理 | 大气变化的效应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3 | 地理 | 大气变化的效应 |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 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 |
4 | 地理 | 水体运动的影响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河流补给类型、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
5 | 地理 | 水体运动的影响 | 洋流及其影响 | 洋流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分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6 | 地理 | 水体运动的影响 | 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 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原理与表现 |
7 | 地理 | 自然环境的特征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
8 | 地理 | 自然环境的特征 |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 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的表现 |
9 | 地理 | 期中复习 | ||
10 | 地理 | 期中复习 | ||
11 | 地理 | 期中考试 | ||
12 | 地理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认识和比较区域 | 分析和比较区域特点的方法 |
13 | 地理 |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
14 | 地理 |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 |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探究资源型区域的发展过程 |
15 | 地理 |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 |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分析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相关问题 |
16 | 地理 |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以上海为例分析大都市辐射带动的方式和影响 |
17 | 地理 |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条件及影响 |
18 | 地理 | 区域协调发展 | 流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 以尼罗河为例分析流域内的开发条件和开发方向 |
19 | 地理 | 区域协调发展 |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 | 以“一带一路”为例分析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方式和影响 |
20 | 地理 | 期末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