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烟台市蓬莱区刘家沟镇学区中心学校2023-2024学年劳动教育工作计划

日期:2023-09-01     

字号: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将其劳动教育作为主要课程载体,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因此,我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1.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培养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 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3. 依托“民族英雄戚继光”乡土文化资源、胶东半岛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戚继光“鸳鸯阵法”中人物兵器、服装,进行纸编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劳动技术知识是指生活劳动、简单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知识。具体知识目标如下

1.了解一些简单工具得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2.了解做家务、布艺等简单知识。

3.了解工艺品制作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劳动技术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原理,在劳

动实践中初步形成的基本技能。

1.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2.初步掌握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作品。

3.依托“民族英雄戚继光”乡土文化资源、胶东半岛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戚继光“鸳鸯阵法”中人物兵器、服装,进行纸编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三)德育目标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了 解一些现代化文明生产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科技信息。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手段。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5.依托“民族英雄戚继光”乡土文化资源、胶东半岛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戚继光“鸳鸯阵法”中人物兵器、服装,进行纸编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对祖国优秀文化认同感。四、课程开发设置及评价:

1.课程内容:

成立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劳动能出成果,劳动技术课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爱好,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劳动技术园地,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爱好,以更有效地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实施课程领域。

教师评价:

学校对教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包括活动主题的设计、学生德育成果资料,评价内容侧重于活动设计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参与跟进程度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教师对活动组织和实施情况要进行反思,学校对开展活动突出的教师给予考核加分。

学生评价:

参与情况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活动后达到的基本能力。

效果评价在学校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师具体实施,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表达,突出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慎用不合格等级。

完善学生实践活动的成长档案,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过程性资料,评价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同伴或家长的评价等)随活动及时装入档案袋。

四、实施保障

1.机构保障:

学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由政教处、教导处等职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并负责制定、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家委会组织的作用。

为确保学生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全面推进,我校经过讨论研究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1)领导:全面负责全校学生实践活动安全工作。

(2)组长:教导主任

制订校级《劳动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负责检查全校实践活动中的相关工作:担任301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全校专题活动。

(3)副组长:教研组长

辅助教导主任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各项工作,查漏补缺,开展学校各项活动,保证每堂课各种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4)组员:综合实践教师

2.课时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实施,要覆盖到基础教育各学段、所有学校。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完成1个以上主题活动,3-5 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完成2个以上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培育实践创新品质。

(2)保证足额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5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至少一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保证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

3. 教师队伍建设。配足配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基本做到各学科教师兼职参与,分工协作。并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遗传人、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教研活动,引领综合实践教师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基本要求,把骨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项目安排。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教师参与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考核。

4、资金保障。教室投资购买班班通设备。

5.安全保障根据安管办要求,建立从上到下的安全教育人员管理体系,学生外出必须有经过安管办审批的预案。

五、课程实施策略:

1.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导向。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其二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 家校配合。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进行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2)创设家庭劳动环境。家校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4. 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5. 评价策略。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