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2023年,实验小学将继续按照莱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的工作部署,围绕莱阳市教科研中心“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以新课改精神为指针,以语文教研组组实际情况为依据,切实落实好集体备课方案,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讨论吸收,课后反思,经验共享”的集体备课思路,创设研究氛围,形成一种研究的工作习惯,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工作目标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研活动。开展好“教学常规管理月”活动。向规范办学、规范管理要质量,以常规促教师专业成长,打造科学、良好的学校教学生态。
(二)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研骨干; 建立校长、学科主任、教研组长、专任教师四位一体的校本教研管理方式,深入开展“学为中心,研为课堂”校级及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强化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狠抓课堂常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四)抓实课题实施过程,丰富教研成果。扎实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三段五环节”教改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深化阅读课程建设,建设书香校园。阅读从起始时单一的阅读行动过渡到阅读成果、阅读经验的归纳、阅读理论的建构上;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的阅读模式。
三、教研策略
1.专家引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考察、观摩、学习,借助先行实验区的先进经验,及各级各类培训,及时、主动邀请实验专家指导备课,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借力省时。
2.示范带动:总结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经验,遴选实验典型,抓实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组织各教研组的骨干力量,真抓实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活动促进:在级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举办校级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读书节、读书会、朗诵会、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听课、座谈、检查备课、检查读书笔记等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弥补不足,提升效果。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教师思想认识
成立大阅读领导小组,张立利校长任组长,盖旭兵、孙富玲、王巧玉、姚晓丽、贾晓文、黄志芬任副组长,语组全体教师为组员,推动大阅读工程的实施。
通过对大阅读的宣传学习,促使全体教师认识到:要坚持阅读常态化、系列化、精准化,努力形成实验小学阅读特色,做到“六个转型”:一是阅读主体由学生向教师、家庭延伸转型;二是阅读方式由阅读向“悦读”转型;三是阅读层次由浅层向深层转型;四是阅读效益由粗放向精准转型;五是阅读范围由语文向全学科延伸转型;六是阅读的价值由获取信息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转型。要抓好“六个强化”:强化课内阅读,强化方法指导,强化经典阅读,强化系列阅读,强化整本书阅读,强化获得感阅读。
(二)推进教学方式变革,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1.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认真落实“六认真”(备、教、批、辅、考、评)要求,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擅自调课,坚决杜绝迟到现象。并做到“六不”(不坐着上课、不带手机进教室、不私自调课、不迟到早退、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学校将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规范课堂教学常规,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2.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1)严格备课要求。实行“三统一”“四定位”。“三统一”,即同组教师要做到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要求,共同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四定位”,即准确定位学生、定位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定位学法指导。教学设计要着重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上下功夫。
(2)抓好课堂教学。聚力课堂,按照“引领带动、示范推进、稳步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切实优化教学过程,继续开展“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变革模式的探究。
三月确定课型——“建模”。骨干示范,主备先行。基于校情学情,采用“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讨论,修订、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设定“样板课”。主备先行、课堂研讨、评课议课,通过校内自检、区域联盟、校外专家指导等方式推进。
四月课堂实练——“定标”。集体打磨、二备提升。骨干教师,进行深⼊备课,精⼼编写“样板教案”。经过反复的课堂实练,弥补缺陷,定为“标杆”课,供同学科教师学习借鉴。
五达标验收——“验标”。以研为主,方向引领。由教导处牵头对教师的“学标”情况进行达标验收。既评优点,更不避问题,不畏争锋,客观评价,给予本学科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以准确明确的方向引导。
3.落实作业改革。
(1)作业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作业改革,建立学生课外作业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建立作业审批制度、批改讲评制度等,规范作业的数量、针对性,分层要求和批改反馈。
(2)作业内容的改革:连点成线,倒逼课堂。以预习单作为学生作业和学习的载体,预习单设置三段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版块,利用预习单把学生课前的预习点、课中的重难点和课后的拓展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3)作业形式的改革:突破形式,丰富内涵。根据不同年段和学科特点,设置形式多样的学科拓展类作业,在实施中各有侧重,如,阅读摘录类、实践活动类、思维导图类、语言表演类、生活体艺类等,体现作业设计的基础性、拓展性和综合性。
(4)作业批改与评价的改革:创建标准,注重效果。对作业科学设计、分层实施,做到布置、检查、批改、讲评“四到位”。同一备课组通过集体研讨、备课,统一作业批改的标准,方便不同班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业评价更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资源配置,涵养校园阅读文化
书香校园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阅读资源配置、营造浓郁阅读文化是推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首要之务。
1. 融入“雅”文化建设,让书籍触手可及
打造校园“雅”文化。利用橱窗、走廊等校园醒目位置,布置有关阅读图片、标语等,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管理好在楼角、走廊、过道等处的“快乐书吧”“好书驿站”等开放阅读区,及时补充、更新书目,让好书、新书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在学生手里真正实现自由漂流。
打造班级“雅”文化。班级加强“书香班级”环境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浓浓的书香;开辟“好书推荐”“活动掠影”、“同读一本书”、“读书心语”等专栏,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让儒雅书香无处不在。
1. 突出活动文化建设,让书香溢满校园
组织好特殊的节日。除利用好传统节日外,过好读书节。本学期3月是读书节,历时一个月,今年春天的读书节主题为“读书伴我成长”,将组织“红领巾书市”、校级“小蜗牛”读书沙龙活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校将这一天定为实小“读书日”。这天恰逢周日,孩子们没有任何书面作业,将开展“为爱阅读”主题活动,全校师生及家长共读一本以“爱”为主题的阅读书目,捧起心爱的书,感受爱,传递爱。
开展好丰富的活动。学校定期开展“书香教师”“读书小明星”等评选,培植阅读典型。组织“悦成长领读人”诵读、“书之光”读书征文大赛、经典诵读比赛、成语接龙大赛、课本剧等赛事,并展示阅读成果。用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化的活动引领让阅读成为师生成长中最丰富的精神动力,让阅读涵养学校高贵、优雅的文化气质。
(四)落实教学教研,促使阅读活动深入
1.抓好常规阅读。通过落实阅读的常规要求,努力使读书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生活的常态。学生常规阅读以班级为单位,注重“四个一阅读”:每天一次“课前1分钟演讲”活动,每周一次“相约好书,牵手美文”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一次“小蜗牛”读书沙龙,每学期一次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充分利用晨读、阅读课、班队会、双休日、节假日,人人读书,全员参与,互为监督,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
2.做好阅读教研。每学期分年级组拟定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运用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三种阅读课加强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探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推广学生高效阅读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开展教师、家长阅读沙龙活动,研讨有效的学生阅读指导方法及教师、家长的个人阅读方法。邀请名家名师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专题阅读讲座,改进阅读方法,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
(五)深化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品质
推动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阅读课程建设上深度掘进。我校主要从两个方面深化“大阅读”课程建设,提升语文教育品质。
1.课程整合推进“大阅读”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年段实际,每学期以及寒暑假推荐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用“大阅读”的课程眼光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培植一批种子教师积极推行单元整体推进的群文阅读、读写结合、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等课型,积极探索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创作课等多种课外阅读课型,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拓宽人文视野,真正实现基于课内外阅读相融合的海量阅读。
2.校本课程创新“大阅读”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的主题阅读丛书《紫藤花》,是一道丰盛的精神配餐,是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得力的抓手,本学期我们将不断完善《紫藤花》阅读类校本教材,努力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阅读课程体系。读有《紫藤花》,写有《银杏树》。本学期,学校将基于《小荷尖尖》《银杏树》校报,创办《银杏期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发表助力”。
(五)引领家校共读,拓展阅读课程景深
引领家校共读、构建家校共育的成长文化生态,是拓展阅读课程景深、推动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书香家庭”助力亲子共读。大力推进“四有”书香家庭建设行动,即:有一架好书,有每月亲子读书计划表,有每天固定的亲子读书时间,有一处亲子共读共写的空间。学校将开展“书香伴成长”书香家庭风采展示活动,并充分利用家校开放日、家长会、校园读书节等途径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利用公众号微信等媒体平台推介优秀书籍、开设名师讲堂,把阅读从学校引向家庭,让书香浸润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