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中心小学2022-2023学年度大季家中心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总结

日期:2023-07-12     

字号:

逐劳动之光 扬教育之帆

——大季家中心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学期大季家中心小学基于“让每个生命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为成长赋能”的课程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一个课程引领、三个聚焦、两个依托”把劳动教育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现将本学期开展的劳动教育总结如下:

一、课程引领,摆好劳动教育的位置

根据《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教研组制定规划,定期研讨,各年级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本学期我校各学段已经开展10个项目涵盖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四个任务群。后续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拓展原有任务群的项目内容,逐步推进新的任务群学习,同时将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项目。

二、聚焦劳动课程,夯实素养提升

立足劳动核心素养的培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开设每周1课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学期的校本主题教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标学习、案例研究等活动,加强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设以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三个维度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1.每个年级的劳动教育老师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和《大季家中心小学分年级劳动任务群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新学期的劳动教育计划,按照计划分层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育人功能。

2.整合学科中的劳动课程。我们从学科中的劳动内容着手,结合学习主题,在备课环节挖掘劳动素材,以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线,整合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点拨升华劳动情感,让学习与劳动真实发生。

3.融入劳动元素,体现学科的整合意识。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中侧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侧重职业认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科学课程中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劳动教育的情境和素材,涉及的劳动种类和劳动者极其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组整理了整个小学阶段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情境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三、聚焦农耕教育,涵养小农夫情怀

围绕“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课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我校积极打造主题活动场。新学期每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种植方案。利用每周五下午的劳动教育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小麦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并在班级内结成小队,参与小麦田的整个生长过程,以绘画、观察日记等形式记录这一过程,并积极参与小麦收割过程,从播种一生长一收割—碾米—煮饭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农事认知,体会生命成长,满足学生好奇心。有的同学在体验田间劳作之后,感悟到“我在蔬果种植课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比如在家种植用的有机肥料怎么制作。听说西红柿的枝条修剪后还能再扦插种植,我就用扦插法种植西红柿,现在已经成活了。丁老师还带着我们一起搭建黄瓜架子、种花生、茄子、秋葵等,我们种植园的蔬果好丰盛!”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中,品味农耕文化、亲历农耕体验,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成功喜悦与珍惜粮食、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朴素情感。

四、聚焦家务劳动,掌握必备技能

好的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我校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实行家务劳动契约制,以班级为单位罗列家务劳动清单,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与家长协商后,每位同学自主确定每周个性化家务劳动清单,制定了一份“家务劳动清单”,记录下每天的劳动项目内容、劳动时长。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劳动契约,写明家务劳务内容和要求,学生将劳动契约张贴于学生房间醒目处,家长协助和督促孩子积极进行家庭劳动,为家庭做贡献。家长们认真地在孩子们的家务劳动评价单上写下评语,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五、依托德育活动,以劳树德

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主题队会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尊重劳动的意识和树立劳动做光荣的信念。将劳动教育常规和端午节、清明节、劳动节等主题教育相融合。五一劳动周期间开展系鞋带、系红领巾、编织渔网、包饺子、拌凉菜等劳动技能比赛,“雷锋日”开展“大手拉小手”亲子走进社区打扫卫生,服务老人,奉献爱心……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思想,把劳动教育向日常生活延伸。

六、依托地域特色,开展“海耕”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的海域资源和渔灯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劳动教育与海耕文化相融合,开展巧手编渔网课程,还自创《渔家时光》舞台剧。特色海耕课程衔接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也凝结成为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文化,更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老一辈渔民的智慧。

七、重视评价,形成育人文化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1.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2.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3.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4.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本学期我校的劳动经验做法被大众日报、开发区教育、人民日报、胶东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

我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我校将秉承劳动教育是责任,更是使命的信念,继续坚持“五育并举”,扎实并深入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