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互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提高备课质量为目标,细化过程管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发挥集体智慧,促进相互交流,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1.集体备课实行分工负责制,由学校教务处实施管理,指导、督查各组集体备课的开展与落实。
2.每次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备课组长对本组集体备课负总责。备课组长对本组人员做出评价,并记录集体备课情况。
三、集体备课原则
1.坚持个人自备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原则。个人自备是基础,集体研讨是提高。加强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反而更应该注重个人备课。提高备课的质量,首先需要教师个人深刻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对象,选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经过集体交流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不仅提高个人的备课水平,也能整体提高教师集体的备课水平。
2.坚持统一要求与彰显个性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共同提高。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五统一”(三维目标、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反馈检测等必须统一)。这些方面一旦失去了统一,就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意义,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也不能及时矫正和纠错。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要各呈精彩。统一中有自主、统一中有灵活、统一中有创造。
3.坚持教案编写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备课要突出研讨交流,相对淡化教案编写。把集体备课当成仅仅是集体修改教案,是有悖于集体备课初衷的。集体备课最大的有效性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进行智慧碰撞,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坚持超前备课与课前复备相结合的原则。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各位任课老师拿到修改后的备课提纲后在课前要进行二次复备。
5.坚持整体备课与研究重点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备课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完整性,进行整体备课。因为每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无论是广度、深度、难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集体备课应尽可能不要面面俱到,而是尽可能地在解决重点、难点上下工夫。
6.坚持固定时间与零散时间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备课是一种最现实的校本研修,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雷打不动,全员参加。同时要求备课组长及时了解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的疑难或偶发性问题,采用零散时间,加强“随机式”集体备课,形式可灵活多样,地点可灵活多变。
四、操作过程
(一)集体备课前的准备
1.确定主备人。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计划至少提前一周确定下周备课内容的主备人(中心发言人),通知主备人进行精备,可以一人一课、一单元或一章节,也可2~3人合作。主备人必须备好“三案”(教案、学案和练习案)。教案为备课提纲,重点难点部分要详备,要提供多种方法供本组成员根据本班实际选用,也可提供课件;学案要具体,能起到导学的作用;练习案分为a、b两部分,a为基础题,所有学生必须掌握,b为少量提高题,供学生选做。
2.主备人必须将自己备好的“三案”电子稿提前交备课组长,转发给所有备课组成员研究。
3.备课组成员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参、省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对照“三案”初稿,为集体备课讨论做好准备。
(二)集体备课程序
1.信息反馈。回顾上周教学情况。反馈上课情况,特别是上课中发现的亮点,让备课组成员分享;反馈学生作业、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讨论补救措施。
2.中心发言。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由主备人以说课的方式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本单元或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和考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每课课时分配,学案设计、作业与练习配置,教学方法的设计,本单元测验试卷命制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课件。
3.集体交流。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表。
4.布置任务。确定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备课内容)和主备人。
(三)“三案”修改
根据集体备课的讨论,主备人进行修改,备课组长审核后将教案发到任课教师和教务处的电子信箱,学案和练习案交文印室付印。学案和练习案全年级统一。
(四)二次复备
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复备,形成个性化教案、课件,实施教学。上课后还要进行反思和修改。
五、保障措施
1.集体备课情况列入学期考核。每学期根据备课教案和集体备课记录情况进行评比活动,由教务处将评比结果提供给各年级委员会。
2.对备课组活动认真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先进备课组评比及教师个人评优、评先和职评等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