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劳力,亦知亦行。”对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因此,海阳市新元中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融和教育”品牌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和谐发展。
一、因地制宜,开发课程
学校围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要求,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多元劳动课程。
(一)立足日常生活劳动,开设“内务整理”课程。主要包括卫生扫除、生活值日、家务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意在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助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的良好劳动习惯。
(二)立足农业生产劳动,开设趣味实践“农耕”课程。结合本土的气候及种植特点,学校开设“粮食作物”课程,学习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知识与技能;“绿色蔬菜”课程,学习种植油菜、小白菜、黄瓜等农作物的知识与技能;“瓜果飘香”课程,学习种植葡萄、苹果等瓜果的知识与技能;“菌菇培育”课程,学习培育菌菇的知识与技能。趣味“农耕”课程的开发,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更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懂得劳动的不易。
(三)立足“非遗文化进校园”,开设传统工艺制作课程。结合当地“非遗”文化,让地方“非遗”进校园,编写了剪纸等地方非遗校本教材。“非遗”课程的开发,传承传统工艺劳动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四)立足服务性劳动,开展“绿色环保”课程。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劳动中,以公益劳动培养学生服务奉献价值观。开展“大手拉小手 环保我先行”的捡拾白色垃圾活动,清理社区小广告,为美化家乡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将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上,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二、人人参与,“劳”出精彩
(一)自主选择,按时开课。师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劳动科目,成立劳动小队,教师是队长,学生是队员。各年级每周统一设两节劳动课,于周三下午前两节课进行。劳动课前,各劳动小组向“队长”报到,按“队长”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由于劳动课采取两节连堂的方式,第一节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并做好劳动安全教育,第二节着手实践操作,锻炼劳动技能。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体验劳动快乐,收获劳动幸福。
(二)日常劳动,明确责任。在校内实施“校园美化,责任到人”的举措。学校把校园内的绿化带划分成相对平等的若干区域,然后由级部、班级、小组、个人逐级细分承担,各小组分工合作,每天进行杂草、垃圾清理,保持校园干净整洁。各班教室、餐厅等区域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小到教室的一扇窗户、一盏吊灯、一片暖气等都有专人负责。在校外,该校同广大家长携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尽自己所能为家庭贡献一份力量:扫地、洗衣服、做饭等,通过做家务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三)种植实践,提升能力。每个班级负责一份责任田,从选种开始,学生们选择油菜,彩椒,马铃薯等蔬菜;葡萄、苹果等水果,再到挖土、栽种、浇水、施肥……对责任田的每一项管理都由学生们亲自上阵,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在师生的精心呵护下,种下的“希望”已经结出了小小的果实。
(四)公益劳动,弘扬奉献精神。该校以劳动周的方式,号召并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公益劳动实践活动。如:该校与共青团海阳市委、城北善道公益发展中心,共同开展“大手拉小手 环保我先行”的捡拾白色垃圾活动,同学们走上街头,为自己美化家乡环境贡献力量;有的同学利用假期,跟随家乡志愿服务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给老人带去温暖。慈善公益人人参与,奉献爱心从我做起。该校学子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环境贡献力量,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将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在劳动中弘扬奉献精神。
三、完善评价,精益求精
学校不断完善《新元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教师承担劳动教育的工作量、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让教师劳有所得。每学期结束,由劳动教育教师按计划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根据平时课堂表现与科目技能实践成绩给学生认定成绩等级,并把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取得的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今后,该校将继续秉承“融和教育 劳动先行”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为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阳市新元中学
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