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丨全省首创“三名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

日期:2023-06-14     

字号:

日前,烟台船舶工业学校、莱茵科斯特与德国巴伐利亚教育与数字化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引领效应的“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特色职业教育样板,这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推进举措。

近年来,烟台片区积极发挥“先行先试”带头示范作用,依托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探索构建了“三名治”校企合作新模式,“三名”即“名企”+“名校”打造“名班级”,“治”即订单培养、校企共治,进一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订单培养

打造“三名治”合作共赢机制

前期,根据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岗位特性与需求,校企共同确定“订单”招生标准,共同开展招生宣传,共同确定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保障措施,建立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经济无缝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企业冠名,开设“东岳汽车班”“大宇造船班”“富士康班”“华鲁航空班”“中德诺浩班”“时光坐标班”“联想专班”等特色班级,定向培养学生,构建“名企”+“名校”打造“名班级”的合作共赢新机制。

目前,烟台船舶工业学校引入大宇造船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等重点企业技术和3000万元的设备等资源,共建6个校内培训基地,成为学生实训、教师培训、职业培训、大赛训练、技能服务等重要场地。

工学结合

搭建“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企业设备、技术、场地、市场等资源优势,将班级整体搬进企业、课堂搬进车间。采取“三明治”模式(“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学生在两学期之间,通过在校学习文化课和理论基础课和到企业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相互轮扶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生产接轨,学校与企业接轨,考核与员工接轨,使整个培养过程都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精准分类

打造一系列培养载体

针对人才培养,聚焦特色产业,校企共建产业服务中心、人才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高端智库等载体,培养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进行专业群建设指导工作,共同开展技术开发及项目合作。

针对师资培养,搭建“双师型”研修基地、高峰论坛,定期开期新工科师资培养活动,共同探讨新工科教育、数字经济、新基建与地方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健全职教教师成长发展和能力提升机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