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印发《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个重要文件,究竟能为烟台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怎样利好?又对各项举措的落地落实提出怎样的要求?
《实施意见》发布后,《中国气象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相关专家,为读者深入解读意见背后的那些事儿。
本期访谈嘉宾是山东省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烟台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林曲凤。
记者:《实施意见》的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林曲凤:烟台地处沿海,台风、暴雨(雪)、海雾、强对流、海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严重威胁海上安全、交通安全和农业生产,对气象工作有着明确的防灾减灾需求。烟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经略海洋、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精致舒美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过程中,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属性,,切实转变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实施意见》有哪些符合烟台本地特点的具体推进措施?
林曲凤:《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烟台气象部门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聚焦烟台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推动气象现代化适度超前,在保障全市重大战略中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在烟台气象部门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聚力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取得新成效。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将防灾减灾、民生、生命财产放到第一位。建立健全即时共享、快速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风险提示全网短信发布,构建“更广、更快、更准、更好用”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模式。二是聚力在提升海洋气象服务保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提升气象海洋预警能力,保障平安海区。充分利用陆海一体、数字智能的网格实况与预报,提升近海航线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海洋牧场新业态气象保障措施,全面助力碳汇渔业发展。三是聚力在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水平上厚植新优势。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体系,构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服务体系,打造果业气象服务样板。四是聚力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上拓展新空间。着力构建以卫星遥感为核心的“山海岛泉河”生态气象保障体系。依托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打造环渤海陆-海-气综合观测区科研试验基地,助力长岛创建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长岛国际零碳生态岛,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区市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宜居城市等气候生态品牌,助力城市形象提升。
记者:烟台气象高质量的保障措施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林曲凤:《实施意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先行试点工作的领导,理顺组织协调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确保事事分工明确、层层落实责任、件件扎实推进。
二是完善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间融入融合发展机制。完善部门协同、联防联动、灾害预警发布与传播、科技支撑与项目保障等体制机制。加强局局合作、局校合作、局企合作,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的互动合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
三是强化政策项目支持。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把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优先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重点建设任务。市级财政加大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二期工程项目支持,积极争取省气象局在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是加强督导考核评估。做好与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标工作的有机衔接,加强日常指导、协调、检查、调度和督办工作,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各责任单位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确保取得“可复制、可推广”亮点经验与成效;建立先行试点动态评估管理机制,强化年度计划与试点任务的衔接;健全督导调度机制,强化对重点任务、项目的跟踪督导与评估,对试点任务安排表实行每半年一调度,每年一检查,确保落到实处。